发布时间:2016-05-28 10:17 我要投稿
农家小院里陈列着2000多件农耕老物件,这是中牟县官渡镇段庄村村民段双奇家里的场景。他生活在一个面临拆迁的村庄,村民们很快要变身为市民,他希望通过收藏农耕老物件的方式,保存乡村的记忆。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段双奇家,一睹这些老物件的真实面貌。
事件丨农家小院里陈列了2000多件农耕老物件
有村民赠送的,有掏钱买的,更多的是在废墟中淘来的
昨日下午,大河报记者来到段双奇家。在小院楼梯口,树立着“农耕博物馆(三楼)”的牌子。在400平方米展厅内,大的展品有织布机、耧犁耙等农具,小的展品包括梳子、煤油灯等。段双奇介绍说,总共有2000多件展品,而这个数字随着段双奇的搜集还在不断增加。为了方便搜集,段双奇为此还编了一首民谣:犁、耧、锄、钯、纺花车;叉、耙、扫帚、牛笼嘴;铡刀、铡床、织布机;老碾、老磙、老磨盘;汽灯、马灯、洋油灯;馍篓、馍筐、洗脸盆……
谈到收集渠道,段双奇说一些老物件是村民赠送的,有些老物件是掏钱买的,更多的藏品是在拆迁废墟上淘来的。有时他甚至被误以为是捡破烂的,遭到驱逐。为了把能够反映农耕文化的这些老物件儿保留下来,段双奇自2015年5月份以来,骑着电动三轮车跑遍了中牟大部分拆迁村庄,挖掘、搜集面临淘汰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愿望丨建博物馆为保存乡村记忆
人们都住上高楼了,很多小孩子都不认识犁、耧、锄、耙这些东西了“我只是想把这些老物件保留下来,传给子孙后代,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祖先之前是咋生活的。”谈到创办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初衷,段双奇说,以后都住上高楼了,很多小孩子都不知道犁、耧、锄、耙这些东西了。
“这个用牛肋骨做成的拐尺,现在几乎都见不到了,它是木工做家具时候用的。这是曾庄拆迁的时候,在一个院里突然发现的。”类似于此的经历还有很多,但在段双奇兴奋讲解后总是伴随着一丝的惋惜,他说,“很多面临淘汰的东西蕴含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小小的织布梭不仅是织布的工具,也是妇女勤劳的象征,丢了实在是可惜!”在当地村民眼中,段双奇是个文化人,他热爱摄影,跑遍了大江南北,还为村里的老人免费拍照,2013年他自费创办了双奇文化院,为农民提供健身、休闲、阅读场所,弘扬孝道文化。
《中牟村民收集2000多件农耕老物件 梦想创办博物馆》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engzhou.yuduxx.com/zhongmou/40277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