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24 09:25 我要投稿
窑中的烟火氤氲成一团繁华的祥云,充盈在窑内。火熊熊燃烧,烧红了炉膛,烧透了陶坯。在火中,每一个陶坯里的各种矿物质亢奋着、嬗变着,当所有的激情释放完毕,该凝结的凝结,该飞逝的飞逝,所有的美妙呈色全都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最后打开炉门,浴火重生的黑陶薄如纸、亮如镜、黑如漆。展现的是一炉惊喜,一世涅槃。
据史料记载:距今约5000年前,在西安半坡村居住的原始居民就掌握了制陶工艺。他们烧制的陶器底胎呈红色,并绘有黑色或褐色花纹、饰图。这种陶器就是今天所说的“彩陶”。彩陶是半坡原始居民用来盛水、煮食物的主要生活用具。
制陶工艺在农耕时代已基本成熟
12月19日上午,本报记者来到中牟县官渡镇许村的许氏陶瓷制品有限公司。越过一扇小门,一件件陶瓷器从未成形的泥到出窑后的成品,琳琅满目、形态各异。在另一间小作坊内,黑陶烧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许道先向记者展示了黑陶拉坯的工艺,他告诉记者:“黑陶制作包括若干复杂而精细的工作流程:从原料选择、储存,到和泥、踩泥,再到拉坯、晾晒、雕刻,最后到装窑、布火、烧制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拉坯的过程中,更不能有手把不稳的现象。”
许道先介绍,当社会完全进入农耕时代后,生活在山东泰安一带的大汶口远古居民已能烧制出黑陶、白陶。其中黑陶乌黑光亮,像金属器皿一样富有光泽。可见,当时的制陶工艺已基本成熟。
在传承传统中改进发展方向。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制陶技术的完善,黑陶制品由原来的普通生活器皿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欣赏品和艺术品。
许道先说:“制黑陶是从我老爷(即曾祖父)那时开始的,家里祖祖辈辈都做陶器生意,到我现在是第四代。”
据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洛阳新安县人普遍以制陶为业。100多年前,为了维持生计,许道先的先祖许宗礼开始跟当地制陶工匠学习烧陶技艺。出师后,自己经营制陶生意,这门手艺便在许家代代传承。1999年,许家作为小浪底水库库区移民,举家迁至中牟县官渡镇许村,黑陶烧制技艺也随之在中牟落地生根。
“做黑陶就是想传承历史文化。”由于黑陶烧制工艺要求过高、偏于繁琐,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种传统行业,致使该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尤其是方圆百里目前无此项目,处于濒危状态。“我的女儿和女婿现在都跟我学习烧制黑陶,让孩子们也学,就是让他们传承下去,咱这根不能断了。”许道先说。
“艺不按古,匠心独妙。”这是黑陶艺人的信条,作为黑陶工艺的传承人,他们以传承传统为基础,以改进发展为方向。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艺术
刚刚涉足这一行,许道先的女儿,烧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许双对黑陶烧制技艺有所憧憬。她喜欢黑陶的神韵,更珍惜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的技术遗产。然而,面对博大精深的黑陶烧制技艺,她觉得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储备都不足,所以她经常与同行探讨,找专家请教。2014年河南第二届民间艺术展上,中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报送两件黑陶作品参展,其中镂空鱼瓶获三等奖,双福瓶获优秀奖,并分别被省博物院收藏。这标志着黑陶已达到了新的高度。目前,易斯顿美术学院已将许氏陶瓷制品有限公司作为该院的教学实践基地。
“我们家历代以做黑陶、陶瓷为主。”许双说,黑陶艺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他们不仅传承黑陶烧制技艺,更是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必须根据时下人们的审美眼光,推出造型富创意的黑陶制品,才能将黑陶艺术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发展层面。
陶艺雕塑技师王金海说:“这黑陶的特色就是薄如纸、亮如镜、黑如漆。”黑陶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其实,火的艺术更尖端、更精深。同样的原料、材质,同样的制作流程和工艺,同样的白胎泥坯而码入炉膛,便成了一窑之谜。
传统手工技艺自有发展空间
易斯顿美术学院造型系系主任,副教授,雕塑与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杨淑馨评价说:“许双他们做的这些黑陶整个来讲,从它的造型到雕刻,到整个圆润光滑度,包括亮泽度,还是非常好的。在我们河南来讲,其实这个也是需要我们发展的这些黑陶整个制作显得更加雅致、灵秀,使用这种雕刻与绘画为一体,进行造型上的一种手法制作,使这件作品更具有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目前来看,其实黑陶在我们市场上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因为黑陶是传统手工技艺,这种手工技艺在未来的市场上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中牟网推荐: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关注“中牟网”微信公众号,把生活装进口袋
《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探密中牟黑陶烧制技艺》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engzhou.yuduxx.com/zhongmou/29906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