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18 10:13 我要投稿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有100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所以称为河南坠子,是曲艺的一种,同时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牟艺人杨继山,30多年坚守在曲艺阵地上,多年来一直努力发扬传承河南坠子,在河南坠子领域获得多项殊荣。2015年杨继山与同伴蔡其山参加国内各种曲艺比赛,受到评委和专家的好评,其作品《马街书传奇》在全国坠子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据了解,杨继山是中牟县官渡镇人,从最初接触河南坠子开始,同伴蔡其山负责说唱,杨继山负责伴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我小时候,河南坠子很是流行,是最鼎盛的时候。” 杨继山说。从入门到精练,两人一直坚持,要将河南坠子传承下去。
12月13日,在杨继山家,杨继山当场用“坠子弦”和“脚梆子”,拉、敲进行演奏,曲声时高时低,时而舒缓,时而惊涛拍浪。一曲完毕,杨继山说:“我小的时候农村文艺贫乏,由于河南坠子通俗易懂,在当时很受人们追捧。哪里有个好唱家一开唱,方圆十几里地乡亲都会来看。在当时,河南坠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养家糊口的营生,在农村,只要把这行学好就很吃开(中牟方言,很受欢迎的意思)学好曲艺在当时是荣誉,一辈子不愁吃不愁穿。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近些年来,河南坠子逐渐没落,没有了往昔的繁华场景。因此许多曲艺人淡出了河南坠子的舞台。”
“河南坠子是河南曲艺文化的魁宝,很有价值。我们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杨继山说,“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当时题材主要以农村生活为主,通过说唱的形式表达出来,主要以教育人为主,以过去的事和人物来劝导群众,很有意义。但是现在学习的人很少,主要是学习难并且收入少,但我认为坠子书文化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只要是有人学,我就免费教,一定要想办法把它给传承下去。”
中牟网推荐: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关注“中牟网”微信公众号,把生活装进口袋
《中牟曲艺人杨继山坚守“河南坠子”》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engzhou.yuduxx.com/zhongmou/29429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