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08 16:19 我要投稿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要、民心之盼,是涉及群众最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十二五”期间,新郑市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积极探索促进就业创业的新路子,交上一份完美的“民生答卷”。
培训常态化 提升就业能力
“参加了电工技能培训后,拿到电工证,出去找活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心里没谱了。”家住新郑孟庄镇潮河新城社区鸡王片区的王文群说,如今他手上有技能,有了上岗资格,也找到了一份做水电工的稳定工作。
为了更多像王文群一样的求职者“想就业就成业”,新郑市将创业培训班和职业技能培训班直接开到村组、社区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培训,使一大批群众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或是创业之路。
在实现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失业职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各类群体的基础上,新郑市还不断升级完善培训内容,根据群众意愿实现“量身定制”的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烹饪等。同时,为方便群众学习技能,该市还专门开辟农民夜校、入村(社区)培训班等,便于群众利用业余时间,就近参加各类技能培训。
据了解,仅2015年,新郑市已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167人,创业培训834人,再就业培训1695人,新生劳动力培训895人,企事业单位职工技能提升培训6553人,高技能人才培养391人。
平台多元化 激发创业动力
2015年9月24日,位于新郑的孟庄镇农民创业园热闹非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园区,与农民兄弟面对面聊农产品加工、聊创业、聊电商,鼓励大家勇于创新、踏实创业,成就一番事业。
为什么一个小镇上农民创业园会让总理牵挂?一组数字揭示了背后的秘密。
孟庄镇农民创业园,占地200余亩,年产值2亿元,带动2000人创业,10000名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强大的带动力不言而喻,而与此类似的辛店镇农民创业园已经在规划建设中。
在新郑市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业”一次出现频率颇高。新郑历年“十件实事”中,“帮扶群众创业就业”一项均位列其中。2015年,新郑市提出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其中一项就是“农民合作创业”。
在群众就业方面,新郑市既注重“输血”又注重“造血”,在加强培训和扶持的同时,将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村民组织起来合作创业、抱团发展,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农民协会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同时,新郑市通过建立大学生孵化园平台,营造创业氛围。联合华南城、西亚斯、河南工程学院、新郑市UFO众创空间四家单位建立创业孵化园,积极为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场地和创业服务,通过社会化合作、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扶持等方式,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重点搭建高校毕业生创业辅导平台,健全创业服务体系,解决场地、资金和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
贷款简洁化 解决资金难题
“我原来的店面太小,想扩大店面提高影响力,但是遇到了资金周转的困难,多亏了市里的小额担保贷款给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吴全中告诉记者,他曾经是名下岗职工,在政府的帮助下,如今他是一家经营小电器商店的老板,并且在几个乡镇都开设了直营店。
在新郑,创业者卡在哪里,政策就扶持到哪里。对于创业者在创业中遇到的资金困难,该市发挥小额担保贷款的杠杆作用,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
为解决创业的实际困难,扶持自主创业,该市不断创新贷款模式,为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群众和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资格认定、担保、贷款审查、发放的"一条龙"服务。在材料真实、手续合规、资料齐全的前提下,打破常规、简化手续、方便借款人,让借款人能及时拿到贷款;健全“贷、用、还”三个环节的监督管理以及对自主创业人员的培训管理,降低小额担保贷款的风险。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新郑市共为4325名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8280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20118余人次就业。
一项项优惠政策,为创业花朵的开放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一个个推进措施,帮助许多劳动者实现了人生理想。在这片热土上,劳动者们演绎出自己的精彩,为实现新郑转型升级,建设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临空经济强市注入了强劲活力。
《我看“十二五” 新郑新变化:创业就业路更宽》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engzhou.yuduxx.com/xinzheng/34940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