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郑州新闻 > 新郑市新闻 >

媒体聚焦我市新型城镇化:产城融合打造新郑城镇化坚强支撑

[摘要]新郑,全国城乡一体化试点市,郑州都市区重要组团城市。华南城、中储粮、达利食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星罗棋布,新港产业集聚区等7个产业集聚区各领风骚。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5.3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9%。 金秋时节,我们走进新郑,探求他们坚持产业为基...

    新郑,全国城乡一体化试点市,郑州都市区重要组团城市。华南城、中储粮、达利食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星罗棋布,新港产业集聚区等7个产业集聚区各领风骚。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5.3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9%。
    金秋时节,我们走进新郑,探求他们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城互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子,探求这片古老的土地在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浪潮中,如何走出了一条不以土地财政为托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明确组团发展定位 突出产城融合方向
    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是为了盖楼房、修马路、栽花草,单单去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而是要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民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据区位、产业基础和人口聚集潜力强化产业支撑,打牢产城融合的基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提。
    新郑市在全市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要素在平等的条件下,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流动。
    优化城镇布局,明确构建“两城、两市镇”的城镇体系发展目标。从产业发展实际出发,运用城市组团发展理念,科学配置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建设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推动人口向县城、龙湖新城、薛店镇、辛店镇四个组团集中,将县城、龙湖新城打造成为承载5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将薛店、辛店打造成10万人左右的特色小城镇。
    按照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调整完善新型社区建设规划。新型社区围绕镇区布点,实行组团发展,几个社区共同构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交通先行,并按照通自来水、通天然气等“六通十一有两集中”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城镇基础建设跃上新台阶。
    在全市范围整合用地指标和公共服务资源,向“两城、两市镇”和产业倾斜。以产业基础和常住人口集聚规模为依据,科学合理配置用地指标和公共服务资源,实现产业发展——就业支撑——刺激消费——城镇发展的良性循环。

    科学合理产业体系 强化支撑产城融合
    与东部沿海地区不同,包括新郑在内的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不强,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必须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走“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产城一体”的新路子。在强化产业支撑过程中也不能撒网式地搞,必须根据区位、产业基础和人口聚集潜力有选择地开展。
    新郑市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调整产业布局,干道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有序推进各类产业向新港产业集聚区、龙湖商贸会展城、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农民特色创业园集中。新港产业集聚区已接纳搬迁企业68家、郑州市产业转移企业36家、新郑市退二进三企业30家。
    承接产业辐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商贸物流、食品烟草、生物医药、富士康配套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目前,新郑市二、三产业占比高达96.5%,拥有4个中国驰名商标、3家上市企业、29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已现。
    创新管理体制,提升园区服务水平。按照“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每个组团规划建设综合功能服务区,全市统筹配套建设商业、金融、通信、教育培训、行政审批、中介组织等服务设施,使集聚区既有生产配套功能,又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同时,机构套合后的园区管委会侧重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乡镇主要负责社会事务、信访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工作,保障了经济建设与事务性工作兼顾,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
    创造就业岗位,确保农民就近就业。提出“一个社区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模式,新社区布局要求在临城、临镇、临干线道路、临产业集聚区,两公里内至少有一家规模企业作为产业支撑。农民集中结余的建设用地作为特色农民创业园,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用于发展二、三产业,净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由乡镇牵头,以社区为单位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为每个家庭创造两个就业岗位。

    改进农民生产方式 增加产城融合福祉
    让农民能就业,有收入,有保障,实现人的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关键还是人的城镇化,实现农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新郑市正是这样去做的。新郑市出台推动农民变市民“双重身份、双重保障”的政策措施和具体的指导意见,让农民实现搬家的同时完成就近就业,入住社区的居民率先享受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社会保障一体,让群众搬得进、不欠账、能就业、有收入、有保障,使农民真正变成了市民,广大群众真正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建设者,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新型社区房屋三大权益得到确保,运用“住宅加出租房、住宅加商铺、住宅加标准化厂房、以土地或房产入股”四种安置模式,实现工资、财产、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四项收入,使农民能够充分分享城镇化的收益。
    保障农民财产保值增值。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实现了农民的农村财产形态向城市财产形态的转变。入住新型社区的群众,人均资产达到22万元,增长7.8倍,年人均收入达到21019元,增长63%。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效解决农民变市民的成本问题。围绕“四确保、两壮大”目标,将土地增减挂钩和整治腾退结余的建设用地用于标准化厂房和项目建设,由集体统一经营,所得收益为群众统一缴纳物业、社保等费用,有效解决农民变市民的成本问题。如孟庄镇鸡王社区通过新型社区建设,村集体获得9000平方米商业门面,年租金达200余万元。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按照富民惠民、平稳过渡的理念,入住新型社区的群众,可以分享原来在城镇才有的医疗卫生、公共交通、政府服务。同时继续享受农机购置、粮食直补等政策性补贴,使其拥有“双重身份、双重保障”。
    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充分利用市域内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郑州工业贸易职业学院等高校资源,实施免费培训就业技能、免费推荐就业岗位的双免工程,3年来累计实施培训5万人次,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高质量就业。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9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25家,安排本地就业13.9万人,吸引外来务工人员8万人。

    创新投融资机制 增强产城融合保障
    城镇化发展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由于基层财力有限,政府如果承担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招商引资等事项,必然会导致财政负担加大。
    新郑市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债券化、债券市场化”的整体思路,坚持“短期举债、中期平衡、长期受益”的原则,对资源资产进行企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管理,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机制,综合运用城投债、银行贷款、信托、融资租赁、BT、BOT等多种融资方式,为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发行城投债,完善融资体系。2013年,以新郑新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发行了迄今为止全省最大规模的县级城投债,发行规模达15亿元,票面利率为6.52%,债券资金全部用于中心城区生态新区项目。
    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在合法依规的基础上,创新融资模式,以土地使用权预约、安置房与商品房按比例置换等方式,吸引开发企业参与土地一级整理和新型社区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成熟的BT、BOT建设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项目、道路工程和污水处理项目等。目前已通过各种形式调动社会资金超过80亿元。
    整合政府资产,壮大平台实力。整合全市政府资产,以资产确权、特许经营、财政注资等形式,不断扩大各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规模、拓展经营范围、提升融资能力。9家融资平台合理分工,分别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开发、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与运营、房地产开发等业务。截至2013年底,融资平台累计实现融资71亿元,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媒体聚焦我市新型城镇化:产城融合打造新郑城镇化坚强支撑》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engzhou.yuduxx.com/xinzheng/186729.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