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2-06 14:20 我要投稿
河南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新郑红枣产业发展研究 姓名:赵旭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农业推广·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 指导教师:张冬平;宋红伟 20080601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张冬平教授和宋红伟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 的。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撰写与修改,恩师都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和帮助。三年 来,无论是在学习
上、生活上,导师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我所取得的每一 点进步,都凝聚着恩师的心血。在论文完成之际,向恩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经管学院的吴一平院长、唐华仓副院长和林园学院的冯建灿教授三年来 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河北农业大学刘孟军教授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对我的帮助。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我的同事、朋友和亲人,感谢他们在我求学过程 中给予的极大精神鼓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的学业得以顺利完成。
赵旭升 2008年6月10日于郑
摘
要
枣(ZiziphUS jujuba mill cv)树以其适应性强、早果易丰产、栽培管理容易、营养
丰富、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等优势,已成为我国果树发展中一个新的热点,在当前农村产 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作用。新郑红枣驰名中外,近年来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大枣产业 化体系。但对于新郑红枣生产及产品的利用缺乏系统的报道。新郑市大力发展红枣种植业, 为广大农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红枣业已成为新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为全面了解新 郑枣业发展现状,对新郑枣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红枣生产概况及存在的问题,侧重介绍新郑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其 它同类相比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对“好想你一实业公司进行了案例分析;为新 郑枣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枣;产业;发展;研究
1文献综述
1.1我国枣产业概述 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鼠李科枣属植物,原产我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 史,我国分布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树之一,目前广泛分布于除黑龙江、吉林、西藏 外的大多数省区,是我国第一大干果和第七大果树。 枣果味美,营养丰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营养保健食品之一。据分析,每lOOg鲜枣中 约含蛋白质1.29,脂肪0.29,糖23.29,粗纤维i.69,钙27mg,磷25mg, Vc400-600mg,VBIO.06mg,VB20.04rag,还含有铁、B一胡萝卜素、、,P等,尤其是vc含量比 以VC含量高而著称的猕猴桃高4"--6倍。枣果中还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主要有氮、磷、 钾、钙、铁、铜、锌等,这些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矿质元素,对成人保健及促进儿童发育和 提高智力优为重要。民间有“日食三枣,长生不老刀之说,从医疗保健角度看,大枣具有 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红枣列为上品,认为它具有补气健 脾的功效。<本草纲目》更指出,大枣是脾之果,脾虚患者最宜食之。现代医学表明,C-AMP 对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随着人们对鲜枣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 值的不断了解,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由温饱型向保键型的转变,国内外对鲜枣的需求量日益
增加。
1.1.1中国枣业发展的历史 中国红枣的栽培历史可追朔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裴里岗文化时期,距20世纪 70年代河南新郑裴里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的炭化枣核推测,早在7000年我国先人就 开始采集和利用枣果了。远在周代以前,早被人们视为珍果。在春秋战国时代,枣的栽培 已遍及黄河中下游的陕、晋、豫、冀、鲁等省。 历史上,枣树的发展主要途径之一是靠历代王朝的法令。除政府强力推行栽植枣树 外,古代大户也自行发展,据祖辈相传,明清时期,河南新郑有一刘姓大户,由沙岗薄地 万顷,分与佃户,规定:地栽枣树者免交地租3年,待有枣时半枣抵租,佃户一时争相种 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也很重视枣树发展,先后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强力推进,每 年都拿出数千万元扶持枣树发展,成立了全国红枣专家咨询小组,各地政府也纷纷采取得 力有效措施积极发展。如:河南省新郑市1999年成立了红枣产业指挥部,具体负责红枣产 业的发展,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细化分解,责任到人。稳定土地政策30年不变,并对枣树进 行确权发证。2002年,为确保红枣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规定“对成方连片新发展密植 园50亩或枣粮间作100亩以上且成活率达到95%以上者,市政府将补助三分之一的苗木 款;高接换头嫁接冬枣的接穗和嫁接费由市政府承担,费用实行先栽后补,以验收面积和 成活率为准。正是由于政府的重视,措施得力,我国枣树面积才得以迅速发展。1980年我 国枣树面积为438万亩,到1998年已达700万亩,而今已达1500万亩,并且每年还以百
2
万亩的速度增加。 我国枣树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劫难,以河南新郑和山东五棣县为例,就遭受过两次毁 ‘林:一次是日本侵华时期;一次是1958年伐枣烧木大炼钢铁。仅这两次枣树面积就缩小了 近三分之一。各地枣树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1.1.2中国枣业在世界红枣产业的地位研究 红枣原产于中国黄河中下游,国外枣树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进的。早在古代, 中国枣树就传入朝鲜和日本等亚洲邻国,后沿“丝绸之路”传到欧美等地,渐及亚、欧、 美、非、大洋洲等五大洲的30个国家和地区(见表4)。但由于各种原因,到目前为止, 除韩国有一定栽培面积外,世界上98%以上的枣树资源仍集中在中国,其他国家多位零星 栽植或作为种质保存。
表1 国家所在溯 亚洲 枣树在世界上的分布 分布国家 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盂加拉、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土库曼 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以色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 斯坦、塞浦路斯、土耳其 欧洲 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希腊、保加利亚 北美洲 大洋洲 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
总之,目前我国拥有全世界98%的枣树资源和枣产品国际贸易的近100%,在世界枣树 生产和贸易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1.1.3中国枣业发展现状 1.1.3.1中国枣树分布及近几年发展情况 枣树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栽培果树之一,目前除黑龙江外、北纬19._43度,东经
7卜124度的各个省、自治区均有分布,其垂直分布在华北和西北的个别地区可达
1300--1800米,在低纬度的云贵高原可达2000米。 近年来,在苹果、柑橘等大宗水果增势趋缓效益下降的情况下,枣树的效益稳步提 高,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期。据中国农业年鉴统计资料,从1979--2000年22年 间,我国枣果总产量由33.89万吨上升到130.60万吨,增加了2.85倍(见图1)。 从各产枣省、直辖市的产量变动情况看,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五大产枣省
普遍增势强劲,全国枣主产区2006年红枣产量(见表2)。
3
图1
我国枣果总产量变化情况
注:1、3、5、7、9、1l、13、15、17、19、21、23分别代表1978年、1980年、1982年、1984年、 1986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
表2
伞国枣主产区2006年红枣产量统计表
单位:万吨
从我国枣树的现有布局及各地枣树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河北、山东、 河南、山两和陕西五省仍将是我国的枣树生产主要产区。其中,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新疆省近几年发展红枣速度十分迅猛,年发展面积数十万亩,新疆的红枣面积有望超过传 统的五人枣区。
1.1.3.2中国枣树品种结构及开发利用情况
据《中国枣树忠.枣卷》编委会调查统计,全国现有各类枣树品种多达700个。从日前 我国各枣区主栽品种的构成来看,北方绝人多数为制干或制干加’I:兼州品种,南方则主要
4
为蜜枣品种。迄今为止,占品种总量37%以上的261个鲜食枣品种绝大多数尚未形成规模 化栽培。但近十几年,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北京、江苏等地对临猗梨枣、冬 枣、大白铃、桐柏大枣、泗洪大枣等优良鲜食品种进行了大规模开发,据统计我国鲜食品 种的栽植面积达10万公顷左右。 我国起主导作用的主栽品种为河北和山东渤海盐碱区的金丝小枣(干制类)、河北太 行山旱薄山区的婆枣(阜平大枣,干制类)和赞皇大枣(兼用类)、山西和陕西黄河两岸的 木枣(于制类)、河南豫中平原(新郑和内黄及其周围地区)的灰枣和扁核酸(于制类)、 山东的长红枣和圆铃枣(干制类),以及临猗梨枣(主要在山西、北京,鲜食枣)、冬枣(主 要在河北、山东,鲜食类)。该10个品种分别集中于数至数十个县市,单品种产量都在千 万至上亿千克,其产量之和可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096以上,是最有希望形成区域产业优势 的枣树品种。近年来随着对沾化冬枣等优良鲜食品种的深度开发,鲜食品种正在成为当前
我国枣树发展的新热点。 1.1.3.3中国枣树栽培管理现状 长期的枣树栽培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在繁殖、栽植、“开甲”、疏花等方面都积累
了不少经验。但真正有系统的研究枣树丰产栽培技术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尤为改革开 放以来的近20年间。在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林业局以及有关省、直辖市科技局等的组织 和大力支持下,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果树研究所、山东果树研究所、山西果树研究所、陕 西果树研究所、河南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新郑枣树科学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 学院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单项技术攻关基础上,先后组装配套出了一批 适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时期特点的枣树优质丰产综合技术,并建立了一大批优质丰产示 范园区,如河北太行山区的阜平县车道村2.5(约60公顷)万株成龄枣树,自1984年以 来连续十多年稳定在每公顷12000--15000千克、无虫果率保持在95—99%以上;山西交城 林科所在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了3年生高密度梨枣园每公顷产20000千克;湖南溆浦在 20世纪80年代、山西临猗在21世纪初创造了每公顷产鲜枣37500千克以上的高产记录。 河南新郑枣科所在20世纪90年代末密植园灰枣实现了每公顷产鲜枣20000多千克的灰枣
单产最高纪录。
通过大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我国枣树栽培管理的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平均株产由20世纪70年代的不足5千克提高到了8一lO千克,无虫果率则大幅度下降。 然而,由于受传统习惯、经济条件和推广力度等影响,新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发 展还很不平衡,许多关键技术如优种密植、夏季修剪、病虫测报、适期采收等尚未得到全 面推广,总体水平还相当低,每公顷平均产量仍徘徊在3000千克左右。
1.1.3.4中国红枣加工现状
传统上,干枣一直主要采用大麻袋混合包装。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分级包装对产 品档次、价格和销路的影响日益突出。受价格利益驱动,近年来许多枣区群众已开始主动
5
的进行人工分级,并逐渐用瓦楞纸箱和塑料袋小包装取代了大麻袋混合包装。从整体上看,
我国枣产品的分级包装水平还较低。
鲜枣贮藏方面,20世纪80年代起,山西农业大学、山东果树研究所、北京农业部、 河北农业大学等在对鲜枣采后生理、影响耐贮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相继提
出了打孔塑料薄膜小包装低温贮藏技术,使鲜枣保鲜期由室温tl然放置下的3—5天增加到
近60一100天。鲜枣贮藏技术的这些进展,虽然推动了近年来我国鲜食枣品种的商品化开 发,但与市场上要求的周年供应至少能保存到春节还有相当距离。干枣的贮藏方面,从20 世纪80年代起,除了传统的缸藏、囤藏和屋藏外,塑料帐减压气调贮藏、辐照贮藏以及用
60度白酒喷洒处理后密封贮藏等可有效抑制过夏生虫和霉烂的新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生产。 加工方面,干制仍然是目前枣果最主要的初级加工方式。从干制方法来看绝大多数
仍采用自然晾晒,干制过程中的浆烂损失相当普遍。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陕西、河南、山 西等地已出现清洗分级后人工干制(烘干)真空小包装的干制新模式,不仅可有效的控制 了浆烂损失,而且干净卫生、营养保存率高,效果很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以枣果 为主要原料的果脯、罐头、饮料、果酒、果茶、果酱、色素、香精等已达上百个品种。值
得提出的是,历史上形成的北方以干制为主、南方以加工果脯为主的格局近年来已被打破, 北方枣区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在枣的各主要加工品方面均占据主导地位。 1.I.3.5中国红枣科研现状 由于近年来枣产品供销两旺的势头持续发展,发展枣树的比较效益逐年提高,枣树 已成为大的发展热点。红枣的科研开发也随之被人们所重视,枣树科技人员的队伍也不断
发展壮大,大专院校、农林科研院所、企业、个体纷纷从是枣树科学研究。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涉及有关枣研究的单位200多个,科研人员800多人,这仅仅是检索文献中发表过文 章的,没有过论文,但从事枣研究的人员则更多。 传统五大枣区无论是科研单位的数量和技术实力,还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处于全国 核心地位,近几年新疆虽然在发展面积上有超越五大枣区的势头,但在科研方面相对比较 落后。从检索的文献单位排名可以看出,河北农业大学、河南新郑枣树科学研究所、山西 农业大学、山东果树研究所、陕西省果树研究所仍是我国枣树研究领域的主力军。从研究 方向来看,枣树栽培仍是研究的主要课题,枣树栽培作为枣树研究的主攻方向是近几年我
国枣树面积发展突飞猛进的结果。枣树栽培的文献占总文献的50.4%,尤其是品种开发和
丰产技术分别占枣树栽培文献的25.9%和24.5%,这也恰恰证明选择优良的区域品种和优 质丰产栽培技术在枣树生产中的重要性。枣果的药用价值已被人们初步挖掘。在过去,对
枣果药用价值的认识,主要从古代医书和传说中获得,真正对枣药用价值研究的极少,令
人可喜的事,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枣的药用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医药科研人员已开始对枣的药用进行研究。通过对1995--,-2006年篇名为枣范围农业的核心
期刊统计文献计576篇,其中,枣栽培技术方面的论文占26.8%,基础研究论文占25%,
6
枣树病虫防治方面的论文占19.2%,贮藏加工和品种资源方面的论文分别占总数9.3%和 8.7%,品种选育占4.5%。从逐年统计结果比较来看,枣树品种资源、选育和贮藏加工研
究仍是薄弱环节(见表3)。
表3 年度
1995
1995
1995~2006枣核心期刊论文研究分布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合计百分比(%)
1.1.3.6中国红枣进出口贸易现状
,
我国枣及其加工品的产地主要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但消费主要在南 方和东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枣产品总量虽然增加了2倍以上,但迄今尚未出现大的积 压,而且售价持续稳步增长。
枣是我国传统的拳头出口产品。我国枣及其加工品的年出口量稳定在10000吨以上, 约占枣果总产量的2%,其中原枣和加工品出口个占一半左右。我国出口枣的主要省市河北、 河南、山东、山西、北京、天津和广州,以河北出口量最大,约占全国的60%。香港等地
转口的枣产品均来自大陆。我国出口的主要品种为河北山东的金丝小河北太行的婆枣和赞 皇大枣(主要以蜜枣和枣酱形式)、河南新郑鸡心枣和灰枣以及山西稷山的板枣等。从出口
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主要为我国港澳、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占出口总量锝 8096--90%;其次为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新西
兰;此外,对也门和毛里求斯等也有少量出1:3。目前,除非洲外,我国的枣及其加工品已
出口到世界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1.3.7中国红枣文化研究现状 枣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已有8000年之久,而文字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生活与枣息息相关。人们种枣、管枣、用枣、研究枣、变着法 儿吃枣;写枣、诵枣、唱枣、画枣,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枣文化淀积。但在枣文化研究方面
起步较晚。2002年河南新郑枣树科学研究所在全国率先开始枣文化研究,首次界定了枣文 化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指出枣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枣有关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枣的历史和现状、枣树科学、枣文学艺术、枣树与政治、
7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枣文化著作‘中华枣文化大观》,是国内首例 系统研究枣文化的软科学成果。2003年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2004年获郑州 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在枣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河南奥星实业有限公司斥巨资建立了 搿中华枣文化博览中心”,成为我国第一家弘扬枣文化、宣传枣文化的枣加工企业。
在枣文化旅游方面,河南新郑和山东乐陵走在全国的前列,早在1989年就山东乐陵 开始举办集经济贸易、文化艺术、参观旅游于一体的“中国乐陵金丝小枣节一,现已成功举 办了19届,年接待客商1300人以上。1998年河南新郑开展了第一届中华枣乡风情游活动,
已连续成功举办9届,年接待游客10万人,创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其次是北京地
区,北京凭借其首都地位,便利的交通优势和发达的旅游群体优势,开展生态旅游和农业 观光,在密云、丰台、平谷、崇文等县区都有一采枣、观枣为内容的旅游项目。此外,山 西、陕西、新疆各地也都举办过各种大枣节、小枣节、枣文化节。
1.1.4中国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4.1发展中盲目性较大,重发展、轻管理现象严重
近年来,由于枣产品供销两旺的势头持续发展,发展枣树的比较效益高,枣树成为
我国果树发展的又一热点。陕西黄土高原、山西吕梁山区和河北太行山区等重点产枣区,
每年新栽面积都在1万公顷以上。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时常调研和技术经济分析,没有 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各地在发展的规模、速度特别是引种方面普遍存在很大盲目性。这 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潜在危机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发展速度太快,育苗工作没有 跟上,优质合格的嫁接苗和归圃苗不能满足需要,大多数采用根系不良的根孽苗,致使许 多地区栽植成活率不到20-30%,需2-3年才能把苗补齐。这种先天性不足给日后的早果丰 产和优质栽培造成极大困难。此外,各枣区普遍存在重结果树轻幼树管理的不良习惯,造 成幼树形成慢,进入盛果期时间被推迟3—5年以上。目前大多数枣区未结果幼树都占到
50%左右,由于幼树不能及时进入盛果期造成较大损失。
1.1.4.2生产中重栽培,轻新品种、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 长期以来,我国主栽枣树品种和主导性枣加工品的种类构成基本没变,富有特色的 高附加值新产品所占份额还lit4,,市场建设更是薄弱环节。随着我国果品流通体制改革, 国有果品公司已失去主渠道作用,新的销售网络组织还未建立起来,而发展中的农民购销 组织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难以准确捕捉市场信息宏观的市场动态,致使
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枣树生产发展的瓶颈。这种瓶颈作用枣加工品上已显示 出来,致使局部地区和一些品种滞销,价格下降,枣农和工厂增产不增收。另一方面,随 着低产枣园改造和大批幼树进入结果期,枣果产量将会大幅度增加,如不及时加强市场开
拓,届时枣产品的销售将面临严峻挑战。
1.1.4.3品种结构尚欠合理,良种化程度低
目前为止,我国枣树品种基本上仍然是制干品种,约占75%。迄今对专用加工品种尚
8
缺乏研究和开发,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解决销售出路问题。鲜食品钟的开发刚刚起 步,对早、中、晚熟的搭配还未引起重视。另一方面,目前各地的主栽品种基本上都还是 传统地方品种,良莠不齐和品种退化现象严重,而在发展幼树时仍然是很少考虑引进优良
品种或对本地品种进行选优更新。结果是一般品种甚至比较差的品种在生产上占有相当的
比例,相反许多优良品种和类型则被局限在很小的规模。如陕晋黄土高原枣区的油枣在品 质和综合性状方面均明显优于木枣,但木枣却是主导品种,油枣只占10__2096,类似的情
况在其它各大产枣区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1.1.4.4栽培方面单产低、质量差
由于普遍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现象,技术普及力度不够,致使目前全国平均每公顷 鲜枣产量只有3000千克左右,还不及规范化管理枣园的I/3。除了品种自身和病虫为害等 造成的质量差外,近年来许多地区由于过度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等造成的质量下降问题也 很严重。河北、山东一些枣区由于治安和群众急功近利等方面原因,普遍存在过分早采现 象,造成枣果含糖量及风味大幅度下降,远远达不到品种的固有品质;陕北和山西吕梁山 区普遍存在干制程度不够的问题(干枣含水量高达35—45%,远远超过国家标准的25%), 致使贮运销售过程中浆烂损失严重,品质大大下降。质量下降问题的出现,已严重影响到
枣产品的市场信誉和外贸出口。
1.1.4.5采后方面加工品技术含量偏低,搿小而全”和低档次重复现象严重 近年来,我国枣加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各地从县域经济考虑的少,对眼前市场和
效益看的重而对长远市场和效益看的轻,致使枣加工品低档次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小而全
的加工结构十分普遍,其结果是本不充裕的资金不能集中使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名牌 效益。从河北到河南,山西到陕西,平原到山区,各地的枣产品大同小异,往往一个县甚 至一家工厂就有十几种、几十种,但普遍缺乏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1.1.4.6技术方面一些关键性技术尚待攻克
枣树产业化开发的关键环节上还存在一些重大技术难题没有解决,如专用品种的选 育,优良品种的区域化(各地最适栽的优良品种),枣疯病、枣缩果病和裂果防治,鲜枣保 鲜冷链供应技术、枣果综合加工利用等。这些技术涉及面广,带动性强,需跨地区跨行业 联合科技攻关才能解决。然而,近年来全国范围有组织的枣树科技攻关搞得很少,致使科
研落后于生产的矛盾交得越来越突出。 1.1.5中国枣业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枣树业是市场有需求、群众有热情、技术有潜力,发展有前途。今后应
适当控制发展速度,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改善品种和产品结构、提高单产和质量、深细加工
增值和提高效益上来,逐步走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统揽全局,以特色优质名牌 产品开发和国内外市场开拓为突破口,以实用新技术的优化集成普及推广和严重障碍枣树 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为重点,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并举,制干、鲜食、蜜枣加
9
工品种全面发展。
1.1.5.1品种高级化、多样化 品种是枣树生产的基础,它影响枣树生产的全过程,枣树的经济寿命长达数百至上 千年,因而品种选择对枣树而言尤为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果品的需求将日
趋高级化和多样化,对枣的要求也不会例外。枣树品种的多样化应包括用途、大小、颜色、
风味、成熟期、加工性能等的多样化;高级化则包括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两个方面。选用 适销对路的多样化的优良品种,可以在不增加甚至减少投入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经济效 益。不过,多样化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一个具体的地区或具体的枣园则应把重点放在品种 的高级化上,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选择若干是与当地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的 优良品种,走良种区域化和区域特色化的道路。 近年来,枣树品种的多样化和高级化趋向已很明显。一方面,不管良莠、就地繁殖
就近引种的传统做法正在被淘汰,地方品种优选和远距离的大规模引进优良品种蔚然成风;
另一方面,早品种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鲜食品种异军突起,制干品种一统天下的格局 正被打破,制干、鲜食、兼用、蜜枣和观赏品种协调发展,早、中、晚熟有机搭配将成为 历史的必然。我国现有枣树品种700多个,但品种间差异巨大,在新发展枣树时必须特别
注重品种的选择。
目前来看,比较有潜力的优良品种主要有:鲜食类的冬枣、七月鲜、成武冬枣、大
白铃、彬县酥枣、蛤蟆枣、襄汾圆枣:制干类的金丝小枣、鸡心枣、圆铃枣、相枣、灰枣、
阜平大枣;兼用类的赞皇大枣、骏枣、晋枣、板枣、鸣山大枣、桐柏大枣、湖南鸡蛋枣、 泗洪大枣;观赏类的大荔龙枣、三变红、茶壶枣等。这些优良品种近来大多选出了优良品
系,在引种时应予注意。 多样化和高级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和长期的目标,对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要求会不断 更新和提高。为此,必须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特别是矮化早果、速丰优质、抗病抗裂耐
贮、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以不断适应和满足这种需要。
1.1.5.2苗木嫁接化、规范化
优良品种只有采用无性繁殖才能保持其优良种性。早熟的无性繁殖方法有分株法、 扦插法、嫁接法和组织培养法等。其中传统的分株法繁殖系数低,根系差,栽植成活率低; 硬枝扦插不易生根,成苗率低(目前最高只有40__50%),尚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吕志扦插 虽然成活率可达90%以上,但技术较复杂,要求条件高;组织培养法繁殖系数最高,但对 技术和设备要求也是最严格。相对而言,嫁接繁殖方法简便,苗木质量好,繁殖系数也比 较高(若利用二次枝嫁接,繁殖系数还可以提高数倍)。
近年来,枣树的嫁接育苗技术有了很大发展。最新的技术规程为:早春直播酸枣仁
(播前清水浸种1-2天),播后覆膜保墒提温促萌,酸枣苗高25厘米左右时打尖促苗粗壮, 翌春铁地嫁接以提高砧苗利用率和嫁接苗生长,秋后、最好翌春出圃。出圃苗木应品种纯
lO
正,根系健全,大小规范,苗高和基径分别分别至少达到80厘米和0.8厘米以上。另外, 在起苗、运输和假植过程中,严格采取包水措施,避免苗木失水。同时要加强苗木检疫, 严禁携带检疫对象(枣疯病、龟蜡蚧)的苗木进入非疫区。
1.1.5.3栽植矮密化、设施化
矮密栽植已成为当今果树发展的主流,设施栽培则是近年来果树特别是小冠果树的
发展热点。枣树生长慢、修剪反应迟钝、树冠比较容易控制,加之进入结果期早、可当年
成花当年结果、成花容易俄而且花量大。因此,枣树较一般果树更适合矮密栽培和设施栽 培。然而枣树的矮密栽培和设施栽培发展较晚,其中前者始于20世纪80年代,已被多数 枣农所接受,目前推广密度为2X3米,计划密植时卜1.5×3米;后者始于20世纪90年 代中期,目前尚在试验起步阶段,主要用于鲜食品种的错季栽培。从长远看,设施栽培特
别是延迟成熟栽培,能够有效延长鲜枣供应期并可解决鲜枣裂果问题,将是今后鲜食品种 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1.1.5.4施肥平衡化、有机化 随着化肥工业的兴起,枣树生产中化肥尤其氮肥的用量剧增,其结果一方面产量增
加,另一方面品质和抗病性下降,同时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然而,随着枣产品市场逐 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对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品质在效益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 要。这就要求枣树栽培者,必须对枣树的施肥结构进行调整,其中主要是降低氮肥用量,
增加磷钾肥比例,特别是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尽快实现施肥的平衡化和有机化,以确保 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生产出高质量的枣果。 1.1.5.5修剪周年化、精细化 修剪是调整树体营养,加快树冠成形,提高产量和品质切实有效的方法。目前枣树
修剪上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许多枣区尚未形成修剪的习惯,长期放任生长的结果 导致树形紊乱,枝条过于密集,通风透光不良,结果部位外移,结果少质量差;二是新建 枣园不及时进行定干和整形,由于枣树具有单轴延伸习性,常导致成形慢,结果晚;三是 偏重冬剪,忽视夏剪,冬季集中修剪,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营养损失多,修剪效果较差。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夏剪容易操作,效果显著,特别是夏季摘心对促进新枣头结果效 果非常明显。事实上,夏季修建不仅可作为冬剪的补充,而且如果连年搞且搞得细致的话, 冬季修剪的任务会大大减少,甚至不再需要进行冬剪。对于矮密枣园和设施枣园,周年修
剪尤为重要。 1.1.5.6病虫防治综合化、无害化 病虫害防治是枣树生产上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用工、用钱以及造成环境污染和农
药残留的主要环节。通过科学用药和综合治理,尽可能采用物理的、农业的和生物的等非 化学的方法,结合必要的化学防治(采用一要多治的复合药物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 通过不用药、少用药或不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实现降低枣果中农药残留、提高防治效果、
减少病虫防治成本的目的。
1.1.5.7采后处理机械化、高档化 目前,采后商品化处理是枣树生产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一是组织化、机械化水平高, 浪费严重,如绝大多数的制干和分级都是自发的,手工分级效率低,难以实现标准化;二
是自然晒制,浆烂损失和 营养损失严重,卫生标准低;三是包装、保鲜和深加工技术滞后,增值不利。应逐
步走向分级包装机械化,干制烘烤化,保鲜气调化、运输销售(鲜枣)令链化、产品优质
化. 1.1.5.8产品绿色化、品牌化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绿色食品已建成时尚。绿 色食品不仅价格高,而且销路好,效益明显优于一般食品。这就要求对枣树的栽培环境、 栽培技术、病虫防治以及采后的贮运加工等各环节进行全程控制,以实现枣产品的绿色化。 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仅对产品的内在和外在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同 时更加追求品牌。虽然枣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即使在加入WTO后近期内也不会受到国外 同行的有力竞争,但枣产品在整个果品市场中的份额却会面临其它果产品的激烈竞争。此 外,国外企业来中国从事枣树生产和经营也会给国内的枣树生产者带来压力。鉴于此,我 国的枣树生产应突出自身特色,强化品牌和绿色意识,积极争取和扩大市场份额。 1.1.5.9贸易国际化、专业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产业化
目前,我国虽然是枣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唯一出口国,且产品已打入亚洲、欧洲、北美洲 和非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其中80%以上是东南亚,至少95%以上的国外消费者人仍
然是华人。因此确切地讲,枣产品还没有真正打入国际市场。这里面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饮食传统,由于国外绝大多数国家不产枣,外国人在历史上没有形成吃枣的习惯;二
是我们的枣产品自身不适应外国人的口味;三是宣传力度不够,没能让外国人普遍了解枣,
了解枣的营养价值。 事实上,枣特别是鲜枣有着独特的风味和良好的口感,出类拔萃的营养价值,非常 适合国际上多样化、高级化、营养化的要求,非华人市场的潜力巨大。但要真正的进入非 华人市场,续借助一切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扩大宣传,同时改善枣产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
生产出符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高级化的产品,创出具有
国际知名度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应在潜力巨大的鲜枣和加工品出口上尽快有所突破。目前, 千家万户闯市场,无序竞争,人员资金浪费严重,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跟上时代,枣产业信息服务应该渗透到枣 产业的各个环节和相关领域,应该包括相关的科技、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资料、专家、 厂家、政策信息、求助信息和枣文化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这 样一种信息服务并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应走信息服务产业化之路,形成自我发
12
展的良性机制:另一方面,应积极采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提高服务范 围和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最近我国第一家面向全世界的专业枣网一“中华枣网”已经建
立,并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另外,一些枣的企业如枣香村食品有限公司已相继建立起自己 的网页 1.1.6中国枣业的对策和前景 1.1.6.1中国枣业发展的对策
枣产业的发展趋势,要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红枣产业,用新的理念促进枣产业发展, 即:开发新的枣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生产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用枣(新)产品出口和 优质枣的国内消费带动枣产业发展,带动枣基地的稳固,关键是提高枣产业的整体效益。
针对枣产业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因地制宜地
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加快品种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加强 加工专用枣品种研发、传统枣产品改造升级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加大
实用新技术如矮密速丰、绿色生产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枣产业整体科技
水平;积极探索熟期调控和鲜枣保鲜技术,大力推动鲜食枣产业;培植区域性和国际性龙
头企业,开发特色名牌产品,组织联合科技攻关,集中力量解决枣疯病、裂果、铁皮病(缩 果病)防治等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因地制宜健全公司加农户和枣树协会
等形式的产供销全程服务体系。 通过科技创新为枣产业提供动力和保障,通过政府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为枣产业发展提 供优良环境,通过贮藏、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拓宽市场深层增值,通过提高农民 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新技术应用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1.1.6.2中国枣业发展前景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枣业大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我国目前进行大规模农业
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强果菜业,稳定粮食生产,而在果品中则强
调要大力发展特色果品和小杂果。枣树作为一种适应性强、栽培管理容易、比较效益高、 市场前景好的特色果树,其发展不仅符合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且深受群众欢
迎。 (2)西部大开发为枣业大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
战略重点之一。然而,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又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必须走经济和生态 效益兼顾的道路。枣树抗旱性极强,耐粗放管理,是搿一种多收”的铁杆庄稼,非常适合
西北地区发展。如西北黄土高原,已连续5年以上严重干旱,导致粮食绝收,苹果、核桃 等严重减产甚至死树。而早熟却一直保持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国家战略和农民 目标的协调统一。可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枣树的大发展。
(3)加入WTO为枣业大发展拓宽了发展空间。我国加入了WTO,意味着包括枣产品
在内的大多数商品的出口门槛将大为降低,国际贸易更为自由,出口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13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枣树生产国和唯一的枣产品出口国。 枣作为我国特产,加之营养丰富,食疗价值高,在外贸出口方面可望迎来其黄金时期。 (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枣业大发展成为必然。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将整体 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今后的50年间,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营养型果
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必然会发幅度增加。我国,枣果作为传统的滋补保健佳品,早已深入 人心。
1.2研究理论和方法
1.2.1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称H----O模型。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在他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的,其学生俄林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他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相对优势是一个中间环节,决定性的
因素是形成这些相对优势的原因。如果两国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相同,生产效率相同,
即在所有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同的比较成本,就不会进行贸易。要发生贸易,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一是两国间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有差别;二是资源密集程 度不同,即生产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俄林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依据,认为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价格不同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 要条件,而产品价格是由所耗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要素价格则由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 假定生产同样产品的要素组合比例,在各区域是相同的,只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别不为需 求差别所抵消,拥有丰富资源的区域便有较低的成本。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差别必然导致 贸易关系的建立,国际贸易如此,区际贸易亦然。 1.2.2产业竞争理论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 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 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 内容,一个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 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 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 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 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优势原理,二是竞争优势原理。尽管比较 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两者的区别 是,比较优势强调同一国家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而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国家同一产业间
的比较关系。前者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后者则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
14
与区别相比,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一国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 势会同时发生作用;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一国产 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因此,比较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决定因素,
而竞争优势是直接作用因素。比较优势是产业国际分工的基础,也是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
但比较优势原理却不直接用来解释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而竞争优势原理作为一种研究
思路和分析方法可直接用于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提高红枣产业竞争力已成为我河南红枣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
国际、国内市场产品竞争,需求日趋多样化,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产业发展必须深化经营 机制改革,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创造名优产品,大力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一
是要努力开拓市场。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和升级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采取各种营销手段,
开辟国际、国内的产品销售渠道。加强营养知识宣传,积极做好消费引导工作。采取各种 形式,搞好枣产品销售、配送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消费渠道。加快建设红枣产品电 子商务营销体系。二是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要调整区域布局,优化红枣产业区域结构, 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大力开发新产品,增加适销品种,适应多样化消费需求。调整红枣 品种结构,培育发展优质高产品种,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红枣 科技园和产品加工企业。三是要加快红枣产业科技进步。加快红枣产业发展,首先必须提 高其生产水平,提高红枣及其制品质量和附加值。鼓励红枣及其制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
扶持大型企业建设科研中心和质量监测体系。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加强红枣产业人才队伍
建设。四是要大力提高制品质量。依据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发 新的红枣加工制品。发展绿色、无公害生产。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强化质量监督。 1.2.3区位优势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主要由V?杜能奠基,经过A?韦伯及后人较为系统的研究。在 19世纪末初步建立。杜能在其‘孤立国》中提出,距离以城市为代表的消费市场远近对农 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由内到外他将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层。韦伯在分
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时继承了杜能的思想,提出了区位因素、区位优势和最优区位
等概念,杜能和韦伯提出了3个一般性区位因子,即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谬 什又考察了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结构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区位分析也由生产扩展到市场, 并且从单个厂商扩展到产业。
对于红枣产业来说,新郑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新郑市位于河南中部地区。地势西
高东低,中东部是黄淮冲积平原,最适宜发展红枣产业。首先,气候适宜,有充足的光热
资源,适宜的土地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其次,新郑红枣拥有3000年的品牌优势,新郑红
枣闻名亚州地区,并且正在打入欧洲市场。其三,新郑是全国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 紧临郑州,拥有京广铁路、京珠郑石高速公路、航空港、南水北调线路等,以及两个内陆 港口,区位优势异常优越。目前新郑市正在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
15
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蕴藏着广阔的红枣产业发
展前景。
1.2.4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企业 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与厂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分
支。
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于马歇尔在198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现代产业组织理
论的主体框架是指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
之间的相互逻辑作用关系,即所谓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框架或SCP框架。其中,特定的市 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的绩
效;同时,后者又影响前者。 市场结构就是规定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
者集团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是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市场行为 就是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为。企业所采 取的市场行为是由市场结构的状况和特征制约的;同时,市场行为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 影响市场结构的状况和特征。产业组织理论所研究的市场行为永垂不朽录是指在完全竞争 或只此一家的纯粹垄断的市场结构下的市场行为,而主要研究寡头垄断型的,即有限企业 竞争下的市场行为。这些行为包括制定价格战备、产品战略、销售战略、投资战略、研究 与开发战略等。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便某一产业在价 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 在结构一行为—绩效框架中,它通常表现为市场结构及市场行为的结果。
1.3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3.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以规范的分析方法综述了理论上
的相关概念和省内外红枣产业发展研究现状。其次,从实证角度给出新郑市红枣产业的现
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针对新郑市红枣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出必须以培植壮大加工龙头企业为中心,一头抓基地建 设,一头抓市场开拓;同时,要依靠政策、科技、资金投入和服务来实现新郑市的红枣产 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3.2论文的研究框架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是:首先阐述红枣产业发展的机遇、发展红枣产业的意义和理论 依据,然后分析省内外红枣产业发展研究现状,归纳和概述了中国和河南省红枣产业的现
状,然后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龙头带动重点分析发展新郑红枣产业优势分析,重点分 析新郑红枣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侧重介绍新郑红枣产业示范项目运营情况和
16
启示,最后提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制定正确的红枣产业发展战略,培植壮大枣业龙头、 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依靠政策、科技、资金、服务等九项加快新郑红枣产业发展的主要 措施。
17
2.导言
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鼠李科枣属植物,原产我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
史,我国分布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树之一。近年来,在苹果、梨、桃、柑桔等大宗 果树增势趋缓、效益下降的情况下,枣树以其适应性强、早果易丰产、栽培管理容易、营 养丰富、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等优势,已成为我国果树发展中一个新的热点,在当前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作用。
俗语“一日三颗枣,强壮中国人”已被国人所公认,红枣及其加工制品是最具营养 保健价值的食品,被人们称作“血人参”,其所含营养几乎能全部被消化吸收。红枣及其制
品逐渐成为大中城市居民必需品。枣几乎含有生物活动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份,主要由水、
脂肪、蛋白质、糖、钙、铁、锌、磷、维生素及酶类等所组成,在人类食品中占有特殊的 地位。蛋白质含量约2.92%,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量约0.96%,是一种消化率很高 的植物脂肪,能为机体提供能量;糖含量约60.36%,对于儿童智力发育非常重要,人体对 钙吸收的程度与糖数量成正比,因此常吃红枣可以预防佝偻病(枣果有机营养成分分析见表 4);红枣中含有较丰富的矿物质,主要包括钙、锌、磷、铁等,矿物质是机体的重要组成
成分,可与蛋白质一起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还可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枣果矿物质
元素分析见标见表5);红枣中含有已知的大部分维生素(枣果维生素含量分析见表6)。根 据科学家计算,红枣果肉的生物学价值(即人体生理上的利用率)为80%,消化率为90% 以上。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提倡让广大青少年和学生多食用优质红枣及其制品,
能够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营养,增强体质。
新郑市是一个农业向工业发展的县级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占比重仍较大,农民 收入有近一半来自农业产业,农业对整个社会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基础产业,也是农村产业
结构中的权重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粮食作
物仍占绝对优势,而真正能够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的林果
产业则占比重较小,发展滞后,尤其是久负盛名的新郑红枣产业规模小,精深加工更是空
白,虽然目前粗加工能力在全国比较靠前,但原枣生产能力极低,逐渐被其它地区的劣质
红枣所替代。
为准确掌握新郑市冬枣产业况状,面对日趋激烈的果品竞争市场,客观的认识和分析
新郑市冬枣生产形势,探索和研究今后红枣发展之路,以实现红枣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
就新郑地区枣产业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前景展望。
18
表4
枣果有机营养分析
3.新郑枣业发展研究
3.1新郑枣业发展的历史
新郑红枣栽培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已有3000多年。1978年,在新郑裴李岗出土的 新石器文化中有炭化枣核,距今已有7800年历史。经古生物专家鉴定,同现在枣核相似。 这样,就把新郑枣的栽培史向前推进了近5000年。据史料记载,在明代,新郑红枣栽培已 有相当规模,“新郑红枣甜似蜜”以妇孺皆知,史书‘齐民要术》(公元533-544)对新郑
枣的栽培、管理、采收均有详细地记载:“旱涝之地,不忍耕稼者,种枣则任矣”说明枣树
耐瘠薄,适应性强;“反斧驳椎之”既是现今新郑。砑枣”的先导;“全赤即收”说明红枣 最佳采收期。而现位于新郑市孟庄镇栗元史村的“枣树王”(新郑灰枣,距今约600年)即
是新郑红枣发展史的活化石。 新郑红枣发展的鼎盛时期有四个时期,一时明万历年间,明相高拱卫造福乡里,拨
大量资金资助鼓励新郑发展红枣;二是清朝乾隆道光时期。从郑韩古城脚下的能庄,经高
老庄、枣岗、庙东陈、三旺马至荆王一带,在宽lO公里长30公里区间内,多能看到6×4
米大面积农枣间作型人工灰枣林,观之,行直如线,株距因地块长短而异,行行相连成园, 园园相接成片,片片相邻成林,连绵数十里,计10余万亩,这是我国清代平原区留下规模 最大的农枣间作型枣林。三是民国时期,为满足东南亚等国对鸡心枣的需求,以孟庄为中 心,在京广铁路两侧,大面积发展了鸡心枣。四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郑枣在世
晃上市场畅销,经济效益大涨时期。
新郑枣的历史上共共有三次大毁枣林的事件,一是1994年新郑沦陷时,日军大肆砍 伐树木;二是1958年大炼钢铁大办食堂时,伐枣做柴或烧炭炼铁;三是1973年大办农业 时,提倡以粮为纲,导致毁枣种粮,据1980年统计,全县枣林面积只剩6.7万余亩,比解 放初期减少了三分之一. 1966年由于光、温、水适宜,九月干旱(月降水量2.5毫米)全县共产红枣1550
万公斤,创历史年产量最高水平。1984年因虫害严重,结果少,九月阴雨连绵,枣产下降
到172万公斤,是建国后枣年产量最低水平。1998年以来,新郑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技
兴枣’’战略,以枣科所为依托,枣协会为载体,推广枣树综合丰产标准化技术,全市鲜枣
产达3000万公斤,连创历史新高。
3.2新郑枣业栽培及生产加工现状
3.2.1新郑红枣分布及近年发展情况
表7
新郑市1997--2007年红枣生产情况统计表
近年来,新郑市委市政府把大枣作为全市的特色农业和支柱农业,列入振兴新郑经济
的三大王牌之一,把开发红枣传统优势产业作为强市富民奔小康的重要举措,成立以主要
领导任指挥长的新郑红枣产业化指挥部,提出了“科技兴枣”战略,理出了名牌带动、扩
大规模、强化科技、提高质量、精深加工、增加效益、规范市场、培育品牌的发展思路; 提出了以提高大枣综合效益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保名牌、抓优质、拓
市场、增效益的指导思想,走基地规模化、管理标准化、品种多样化、经营市场化的产业 之路,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发展红枣产业的意见》、<关于对枣园水利建设优惠办法的通知》、 ‘关于建立大枣基地保护区的通知》等政策性措施,明确规定了土地30年不变政策,同时
向枣农发放《林权证》、‘土地使用证》,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制度及奖罚办法,从政策和制 度上保护了红枣的生产与开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枣树十分迅速。目前,新郑
现有枣树面积18万亩,400多万株。主要分布在孟庄、薛店、郭店、龙王、八千、和庄、 新村、龙湖等8个枣区乡镇,105个行政村,年产红枣1500,、,3000万】(g,年产值达1.4亿 元,年出口红枣1000多万kg,枣区的8个乡镇6.8万户农民纯收入40%以上来自红枣, 而新郑枣的集中产区孟庄镇农民纯收入70%以上来自红枣(表7).
21
3.2.2新郑红枣种质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新郑红枣种质资源状况:据调查,新郑现有枣树栽培品种24个,野生资源2个。其 中制干品种8个,鲜食品种3个,观赏品种1个,兼用品种7个,加工品种(指加工蜜枣)
5个。主栽品种为新郑灰枣和鸡心枣,约占枣树栽培总量的90%以上。极具研究开发价值的
特早熟品种六月鲜、晚熟品种九月青、优良鲜食品中酥枣、观赏品种葫芦枣等均为零星栽 植。近几年,枣树科技人员从外地引进许多优良品种如:冬枣、芒果枣、桐柏大枣、赞皇 大枣、台湾青枣、胎里红、龙须枣、壶瓶枣、羊角枣等,从新郑灰枣选育出“新郑红1号、 新郑红2号”;鸡心枣中选育出“新郑红6号”,均在试验和示范阶段,还没有形成产量与
规模。
3.2.3新郑红枣栽培管理现状 在长期的枣树栽培实践中,枣农在枣树繁育、栽植、保花保果、病虫防治等方面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真正系统的研究枣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
是近10年,科技人员紧紧围绕枣树生产开展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在枣树栽培和管理方 面取得了一大批国内外领先或先进的科技新成果,并建立了许多优质丰产示范园区。如: 新郑市枣科所建立的“灰枣鸡心枣矮密早有集约化栽培示范园”,实现一年定植,二年结果,
三年进入经济结果期,四至五年丰产,五年生集约化栽培示范园亩产鲜枣1379.5公斤,代
表了灰枣、鸡心枣国内最高栽培水平。1994--1999年新郑市枣科所首次将枣树育苗、栽培、 病虫防治、制干、绿色食品红枣生产以标准形式确立,并颁布实施,经专家鉴定,该技术
居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全国率先实行红枣标准化生产。
3.2.4新郑红枣采后商品化处理现状 包装方面,过去新郑红枣包装、贮藏基本状况是零散粗放,低级的。干枣主要是采用 传统的编织袋混级包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级包装对产品档次、价格和销路的影响
日益突出,群众已开始自发进行人工分级,向外运销已初步用瓦楞纸箱和塑料袋小包装取 代了编织袋混级包装。1999年,新郑市政府牵头设计的高档礼品盒装红枣,将新郑红枣包 装提高到新的档次。现已有多个企业设计出了精美的包装,进一步提高了新郑红枣的身价。
鲜枣贮藏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起,科技人员在对新郑红枣采后生理、影响耐贮性 因素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打孔塑料薄膜小包装低温贮藏技术、速冻冷藏 技术、保鲜剂护理冷藏技术等,使红枣保鲜期延长到30一50天,但与市场上要求的周年供 应至少保存到春节相差甚远,故新郑红枣保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加工方面,为全方位打开新郑红枣市场,实现加工增值,市委市政府把建立龙头企 业、培育骨干作为推进红枣产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催生了一批各类型的枣产品加工龙头 骨干企业。如:郑州顶真食品有限公司、新郑奥星实业有限公司、车站枣精厂等从事枣加 工的国营、集体、私营企业80余家,研发出蜜枣、焦枣、枣茶、枣香精、枣饮料、枣酒、 枣片、枣干、枣醋等21大系列230多个品种。全市年加工大枣1200万公斤,净增效益1.5
亿元。目前,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积极鼓励私人 个体建立红枣加工场,现在个体作坊或前店后厂式的小企业全市就有200多家,年加工能 力300万公斤,产品内销50多个城市,外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3.2.5新郑红枣市场及出口创汇情况 新郑红枣在市场销售方面处于自发的自然经济状态,交易季节性很明显,交易场所主 要分布在孟庄镇区、机场出口、城区商场街南北口以及107国道、豫04省道和郑许公路两 侧的马路市场,市场较为分散,属自发形成,规模较小。集产品展示、红枣贸易、加工贮藏 为一体的“中国红枣商贸城”已被国家计委和国家林业局列为重点扶持项目,150万元资金
已到位,现在正在建设中。
新郑红枣上市旺季,从事红枣贸易的购销点在80一100个左右,多集中在孟庄镇区, 经销商采用坐点收购的方式收购新郑红枣,一天红枣的购销量平均在8-10万公斤。全市年 产1000多万公斤干枣中,约有85%的干枣产量在销售旺季从枣农手中进入流通市场。新郑 红枣在次年红枣入市之前均能销售一空。新郑红枣干枣平均批发价6-8元/公斤,特一级灰 枣批发价9一12元/公斤,特一级鸡心枣批发价格10-13元/公斤,市场上零售价最高达20-40 元7公斤。
新郑红枣鲜枣直接进入市场的销售量很少,主要适用于鲜食,市场主要在中华古枣
园周围,客商多直接进园采摘,年鲜枣交易量在20一50万公斤左右,只占总产量的卜2%, 鲜枣价格6—10元/公斤,没有正规包装。 出口创汇方面,新郑红枣是河南省传统的出口果品,计划经济时期,一直由省土产
进出口公司收购,并注册以“嵩山牌”商标出口东南亚,出口量8卜100万公斤。近几年,
经贸体制改革,出现了经营多元化,出口贸易由国家、集体、个人多家经营。由于新郑没 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新郑红枣出口主要通过个人收购,经过广州、深圳、天津外贸口岸, 由当地经营土特产进出口贸易的公司对外销售。1998年的出口量为150万公斤左右,每公 斤价格为10一12元,为国家创汇1500万元左右。2000年河南奥星实业有限公司区的红枣 自营出口权,新郑红枣的出口量日益增加。新郑红枣出口主要市场在东南亚及日本、韩国
等华人多的国家,欧美红枣市场不旺,每年虽出口到加拿大、美国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当 地的华人,欧美的红枣销售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的开拓。
3.3新郑红枣科研现状
新郑市枣树科学研究所的前身是1958年在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下面设的一个枣树研究 室。1963年枣树研究室从农科所分出来,变为林业局下属的一个大枣试验站,地点在孟庄。 1975年大枣试验站更名为新郑县枣树研究所,仍归林业局领导。1981年枣树研究所从林业 局独立出来,作为市政府直属的一级机构,正科级规格,归口科委系统,并定名为新郑市
枣树科学研究所。新郑市枣树科学研究所是全国第一家专门从事枣树科研的县(市)级科 研单位,从事枣树栽培、病虫防治、大枣加工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是河南省县(市)
级重点科研单位之一。现有干部职工32人,其中技术人员20人,具有高级职称3人,中 级职称8人。所长1人,协理员2人。自建所以来,围绕红枣产业存在的问题,实施科技 兴枣战略,打响新郑灰枣、鸡心枣二个品牌,强化枣树科技攻关、新技术推广和学术带动
三项措施,抓好枣农技术培训、红枣基地建设、市场开拓、枣文化研究四项工作,为实现
我市红枣跨越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几年,新郑市建立了完整的红枣科研网络,新郑市枣树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 中国农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郑州果树所、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多学 科合作,针对枣树生产中存在的难题,进行攻关,共完成“枣缩果病及防治技术”、“枣焦
叶病及防治技术”、“稀土在枣树上生理效应及应用”、“枣树归圃育苗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枣树主要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长效杀虫药带防治枣步曲”、“灰枣、鸡心枣矮密早优
集约化栽培技术研究”、“大枣防落增产剂研制开发”、“大枣综合丰产标准化技术研究与推
广”、“大枣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华枣文化研究”等枣树科研项目40余项,获省部 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有关学术论文140余篇,编
著出版了《中国枣树丛书》三册即《枣树学概论》、《枣树病虫及防治》、《枣树实用技术》。 为了弘扬中华枣文化,出版了《中华枣文化大观》,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有力推
动了新郑乃至全国大枣生产发展,为使新郑大枣实现标准化管理,同市技术监督局合作编
订了《大枣综合丰产标准化技术手册》5000本,同省科协合作出版了《红枣丰产管理技术》 科普读物。与省电大合作,拍摄完成了“大枣综合丰产标准化技术”录像带,在中央电视
台教育频道播放,并刻成光盘,分发给枣农。科技人员深入枣树生产第一线,在生产季节 利用广播、黑板报、发放技术资料、开现场会、技术承包等形式,大力推广枣树管理新技
术。特别是1995年,以新郑市枣科所为依托,成立了“新郑市枣树协会”,充分发挥协会
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大了技术推广力度,使新郑枣区产量连年递增。
1999年,为保护新郑红枣品牌,杜绝假冒伪劣,协会更名为“新郑红枣管理协会”, 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新郑大枣”、“新郑小枣”、“新郑灰枣”、“新郑鸡心枣”原产地证明
商标,在国家质检总局注册了“新郑红枣”原产地标记,有力地促进了新郑市农业支柱产 业一一红枣的发展。协会的工作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1998年,新郑市枣树协会被命 名为”郑州市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河南省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国数十家新
闻单位组成的”中国科普万里行活动”到新郑枣科所进行了采访报道。目前新郑市枣科所
在河南、新疆等地建立红枣科学试验场6个,总面积1500亩,选育不同类别和用途的红枣
新品种3个,生产上应用面积2.0万余亩,并且正在筹备在新疆建立分支机构。
3.4新郑红枣文化研究
新郑红枣文化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新郑枣科所是全国第一家从事枣文化研究的科 研单位。“中华枣文化研究”是国内首例研究枣文化的软科学成果,其首次界定了枣文化概
念的内涵和外延,包括枣的历史与现状、枣树科学、枣文学艺术、枣树与政治经济和社会
生活的关系等;系统研究了枣的起源、传播、发展和现状,收集了大量与枣有关的古文献 和作为枣栽培历史活见证的古枣树资源;首次从文化渊源角度出发,研究了700余品种枣 树的命名依据及其特征描述,包括原产地、枣果大小、外观、风味、成熟期、用途等以及 综合命名法;全面系统的研究了枣的营养膳食和药用价值,收集了400多种枣的药膳和食 枣药方以及食枣注意事项;首次较全面的研究了枣树科学概况,收集了建国以来出版的枣 树科学专著,近十几年发表的枣树论文、枣树科技成果、枣的专利、音像制品,并为枣术 界主要专家学者和科研单位树碑立传;探讨了枣树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包括在农业、
工业、商业、旅游业和信息业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收集和研究了枣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
传说故事、小说、诗词、散文、民间文学、语言文字、绘画、摄影、雕塑、歌曲、器乐、
戏曲、影视、相生与小品等;首次提出了枣文化经营的概念,论述了枣文化经营的必要性
和可行性,初步提出了枣文化经营的基本策略,申报了“枣文化经营开发研究”的省市攻 关项目;编著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枣文化的著作一‘中华枣文化大观》。河南奥星实业有限
公司在全国红枣加工企业中率先斥巨资建立“中华红枣文化博览中心”,为弘扬中华枣文化, 宣传中华枣文化,普及中华枣文化做出了特殊贡献。
3.5新郑枣业优势分析
3.5.1新郑红枣产业在中国枣业中的地位研究
新郑是国家级优良品种新郑灰枣的原产地,新郑灰枣是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枣 品种。新郑红枣产业在我国红枣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是栽培历史悠久。新郑民间发现的汉代铜镜上就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礼 泉饥食枣”的诗句。新郑境内现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7.6万株,是全国古枣树最多的
枣区。 二是新郑红枣药用价值高。“新郑大枣,长生不老”。新郑大枣在几千年前就是一味传 统的中药,许多古代医书均有详细的记载,他除有养血安神、健脾和胃、护肝养颜、补气 强身等滋补作用,还能消解药毒,中和百药,如十二经,是不可缺少的“药引”。另外,还 含有较多的黄酮(GEB)和环磷酸腺苷(CAMP)等物质,对预防心脑血管病和癌症均有一定 的作用。
三是新郑红枣品质最优。新郑大枣以皮薄、核小、肉厚、弹性好、含糖量高、维生素 含量丰富而著称,尤其是主栽品种灰枣、鸡心枣更是驰名中外,有“活维生素丸”之誉, 1986年邓小平出访日本时,将新郑鸡心枣作为礼品送给日本天皇,1990年新郑灰枣在新疆 全国枣产品(干枣类)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2002年新郑灰枣、鸡心枣通过国家绿色食品 发展中心认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是河南省出口免检农产品,其注册商标是河南省唯一
的农产品注册商标。 四是适应性最强。新郑现有红枣栽植面积22万余亩,枣树490多万株。新疆南疆各地
区和兵团各团场纷纷将新郑红枣作为主栽品种进行大力发展,年发展面积在百万亩以上。
五是产业化程度较高。新郑红枣的生产水平、科研开发能力、枣深加工、枣文化研究 和旅游均居全国前列,“五岳归来不看山,新郑回来不看枣”,1998年新郑推出的观赏性、 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为一体的中华枣乡风情游活动,为久居闹市的城市居民提供一处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全新旅游场所。
3.5.2新郑红枣与其它品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比较
表8 不同品种红枣生物学特征比较
枣树不同品种,其生物学特性差别较人,树冠、树势、叶片(叶星、叶色、人小)等 方面均有明显差别。果形果个差异显著。鸡心枣、金丝小枣为小型果,单果重5.6-5.8克; 扁核酸、灰枣、圆铃枣等为中犁果,单果重7—11.5克;赞皇大枣、婆枣、小枣相对较人, 为大果犁,单果重在14克左在。含糖鼙各品种均在70—80%之间。制干率圆铃枣最高,达 60—62%,可食率小枣最高,为96.8%,用途多为制干利加l:品种。 新郊红枣耐干旱、瘠薄、耐盐碱,抗干热风、抗病毒,对十壤、气候条件要求不严。 无论天寒地冻的尔北和新疆,K年干旱少雨的大两北,还是十壤贫瘠的高山、荒原、盐碱 滩地都能栽培,誉称为“铁杆庄稼”,而其他枣区的枣树品种对十壤、环境条件要求相对较 严。如:金丝小枣喜欢肥沃的壤质-十或粘壤土,不耐瘠薄;赞皇大枣抗缩果病能力较差, 以感病;圆铃枣花期则要求有较高的气温,低于25。C时花粉发育不良,落花落果严重;婆 枣在成熟期遇雨裂果较严重;扁核酸对枣叶锈病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这些充分说明新郑灰 枣、新郑鸡心枣在全国700国个枣品种中适应能力是最强的(见表8)。 3.5.3新郑红枣与其它品种的营养价值比较 枣果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N含量扁核酸最高,0.58%,金丝小枣最低,0.37%; P含量灰枣最高,0.27%,婆枣、圆铃枣最低,0.09%; K含量金丝小枣最高,1.01%,
圆铃枣最低,0.61%;Ca含量差别不人,均在0.04—0.06%左右,Mg含量在0.03—0.0596 之间; Fe含量扁核酸最高,41.79ppm,金丝小枣最低,19.55ppm; Mn含鼙均在
4.34-6.08ppm;Cu含量婆枣最高,5.58ppm,木枣、圆铃枣最低,2.45ppm;Zn含量术 枣最高,15.98ppm,金丝小枣最低,2.12ppm.(见图2)。
自然风干枣果中水分含量金丝小枣最低为25%,木枣最高为32.4%;粗蛋白含量扁 核酸最高为3.6270,金丝小枣最低为2.30%;粗纤维含量灰枣最高为3.10,木枣最低为
27
1.95%;粗脂肪含量婆枣最高为1.20%,圆铃枣最低为0.60%;还原糖含量圆铃枣最高为 56.5%,金丝小枣、扁核酸最低为47.1%;总糖含量金丝小枣最高,66.5%,扁核酸最低 60.8%;果酸含量扁核酸最高i.13%,金丝小枣最低0.09%;其他含量主要有灰分、芳香 物、果胶等,婆枣最高5.89%,扁核酸最低2.82%。(见图3)。
红枣维生素C含量以新郑灰枣最高12.9mg/lOOg,金丝小枣最低4.36mg/lOOg:维生素 A含量金丝小枣最高25.1 Iu/lOOg,木枣最低7.16 Iu/lOOg;维生素E含量婆枣最高 4.39Iu/1009,便核酸最低2.66 Iu/lOOg;维生素B。含量灰枣最高0.39 mg/lOOg,婆枣 最低0.08 mg/lOOg;维生素B:含量灰枣最高0.51 mg/lOOg,金丝小枣、婆枣最低0.27 mg/lOOg。维生素A和维生素E灰枣未测,其它三项已测出的均以灰枣最高.(见图4)。
3.5.4新郑红枣与其它品种加工方法、形式和市场效果比较 新郑红枣加.I:利片j方法与国内外其它枣区(如:河北、山东、陕两、山晴等枣区)红 枣加l:利.}丰j方法大同小异。由丁:新郑枣区红枣深加f:起步早,故I:艺机械化程度和产吊t质
28
量上相对要高于其它枣区,而在枣深加工类型和形式上没有多大差别,呈现“你有、我有、 全都有”的局面,仅是在色泽、口感、包装等方面有差异而已。新郑红枣由于品牌和区位 优势,原枣及枣制品市场好于其它枣区价格普遍是其它枣区红枣的2-3倍,同时也招揽着
不同的红枣家族前来进行交易。每年新郑市场上流通的外地红枣约有1000万公斤,其中以
山西木枣、河北、山东的金丝小枣居多,有700万公斤左右,内黄扁核酸150万公斤以上,、
新疆等地的红枣100多万公斤。山西、山东、河北、内黄流通
到新郑的红枣主要用以企业生产加工蜜枣、枣精、焦枣等产品,新疆枣多以原枣销售。
另外,新郑一些不法企业购买散装的其它枣区的枣制品,然后分级分装,打成自己品牌,
假冒新郑红枣在市场销售,以次充好,参杂、使假现象十分严重。 3.5.5红枣不同产地品质比较 自70年代以来,灰枣以其优良的品质被国内十几个省引进种植,特别是在新疆南疆 等地的表现更为突出。不仅结果性状优于原产地,其枣果多数形状也优于原产地。椐抽样 分析,产自新疆托克逊的灰枣可溶性总糖达71.9%,比产自新郑灰枣的可溶性总糖54.8%, 高出17.1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新郑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与管理技术,使产自新郑的一些 灰枣具有独特的品质。如维生素品牌创立和市场开拓比较E、维生素A、维生素B12,以及 微量元素硒等,也明显高于产自新疆的灰枣(表9、表lO、表II)
表9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
水分 粗蛋白质 可滴定酸度 维生素C 还原糖 可溶性总糖硒
%
—— ——
23.70
GB/T
GB/r
14769-1993
3.53
14771-1993
%
————0.17
GB/T GB/T 参GB/T
12293-1990
6195-1986
Wg/lOOg
%
—— —— ——
————
22.O
27.6
6195—1986
%
54.9
7.5.10
Mg/kg
Mg/lg
GB/T 5009.93—-2003
GB/T 5009.87—.2003
—— —— —— —— ——
?-?——--—一
?--—----——
78
Mg/kg Mg/kg Mg/kg
Mg/kg Mg/kg Mg/kg
3.6l 1.96
31.8
C-B/T 5009.14—-2003 GB/T
GB/T
5009.13—-2003
5009.90—-2003
2.96
334
668 7.89.10
Mg/kg
—————
GB/T 2009.91-2003
硒磷锌锕铁锰镁钙钾钠
维生素Bl 维生素B2 维生素A 维生素E
Mg/kg Mg/kg Mg/kg IU/lOOg IU/lOOg
?------?——
200
—0.08 一O.32
——
2.34
GB/T 5009.84-2003
GB/r
5009.85-2003
参GB/T5009.82—20003
—0.22
30
表10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 N o:2007WA—田127
表11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 检验报告
NO:2007W^———0128
3.5.6新郑红枣与其它品牌创立和市场开拓比较
从整体上讲,
新郑红枣作为传统名特优产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尤其在南方市场
和东南亚诸国,“新郑红枣甜似蜜”家喻户晓。这主要是由于其内在的品质、悠久的栽培历 史和长期的营销以及优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河北、山东的金丝小枣,我省灵宝的灵宝大 枣,山西的骏枣、板枣均有较高知名度,但稍逊色于新郑枣。
32
在新郑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郑红枣在全国率先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 “新郑灰枣、鸡心枣、新郑大枣、新郑小枣’’四个证明商标,向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申 请注册了新郑红枣原产地证明标志,并制定了《新郑红枣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这是新
郑在品牌创立和保护方面做出的重要举措。 在新品种新品牌的开发和创立上,新郑要远远落后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几个
产枣大省。这些省区非常善于炒作品牌,如山东近几年推出的雪城冬枣、武传枝雪枣、沾
化冬枣,红极一时,其中雪城冬枣荫果肉中含有木栓组织而不堪食用,苗子却曾卖到15—20
元/株,鲜枣也卖到10-20元/公斤。河北重点宣传的是三倍体赞皇大枣、黄华冬枣、山西 重点炒作梨枣,前几年育苗户大发其财,但现在因缩果病难解决而身价大跌。我省桐柏县 将大王枣也吵得沸沸扬扬。周口地区西华县枣苗全都购自新郑,却打出“试问天下红枣, 唯有西华田口最好”的牌子。陕西柳林、清涧等地,竟然在中央电视台多次宣传其柳林红 枣和清涧滩枣,尽管此广告式扶贫广告,不收费,却可看出朴素、淳厚的陕西人对创立品
牌的重视程度。而我们新郑却始终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陈旧
观念,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很少在省以上媒体上宣传新郑红枣。新郑除了灰枣、鸡心枣 外,还有许多枣中珍品,如鲜食品种大酥枣、早熟品种六月鲜、晚熟品种九月青等,却始 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发,更谈不上创名牌。不过,近两年新郑红枣新品种的选育已 引起科技人员的重视,已从灰枣、鸡心枣中选育出了。新郑红1号、新郑红2号、新郑红 6号”三个枣新品种,并通过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就企业对自身品牌的开发和宣传来看,过去企业由于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产品,成 本高、利润低,根本无力投入资金和精力做广告宣传。近几年随着一些新产品、如枣干、 枣茶、枣粉、枣片等高附加值枣加工品的问世,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和形象,并尝到甜头, 有的甚至走在全国前列,如河南奥星实业公司采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萝卜白菜》、郑 州电视台<欢乐家庭》节目、‘中国质量报》、‘中国贸易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宣传,收
到良好效果。
在以枣为媒,发展观光农业方面,新郑孟庄镇等单位推出的“中华枣乡风情游”在 全国尚属首创。对于弘扬枣文化,提高新郑红枣知名度,让世人了解红枣、了解新郑、购
买新郑红枣起到了推动作用。 3.5.7其它优势 3.5.7.1传统区位优势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省会郑州,地处北纬34。16 7至34。39’,东经113。
30’至113。54’之间,北靠郑州市,东邻中牟、尉氏,南连长葛、禹州市,西与新密市
接壤。境域总面积873平方公里,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6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5.7 平方公里。东至八千乡大阎庄村,接尉氏县界;南至梨河镇滹沱村,接长葛市界,西南至
观音寺镇岳口铺村,接禹州市界;西至辛店镇孙家河村,接新密市界;北至龙湖镇崔垌村,
33
接郑州市郊界;东北至龙王乡椿树张村,接中牟县界。
新郑区位交通优越,位居省会郑州、古都开封、洛阳等中原城市群的腹地,京广铁
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纵贯全境,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郑州 环城高速、郑石高速等国家、省、郑州市的重点工程穿境而过。1997年,中原地区最大的 航空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建成通航,目前已开辟航线70多条,通达全国54个省会城 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旅游城市,形成了中原一流、全国独特的集公路、铁路、航空为 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是中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主要汇集地。为 适应新形势,目前新郑国际机场又启动了12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和客运、货运停机坪改造扩 建工程,预计2007年投入使用,扩建后,旅客吞吐量将突破600万人次。
3.5.7.2自然资源优势
地貌特征:新郑市位于豫西山区向东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 山、丘、岗和平原兼有。西部、西南部为侵蚀低山区,峡谷或谷峰相问。低山外围和西北
部为山前坡洪积岗地,京广铁路以东多沙丘岗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9.1%,岗地地
势起伏较大。京广线以东的古黄河阶地和京广线以西的双洎河、黄水河、溟水河两侧为平
原。 主要山脉、平原、丘陵、盆地:新郑市境内主要有具茨山、陉山、蟑山、泰山、梅山
等山脉。具茨山属伏牛山系嵩山余脉,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东西长14公里,南北 宽3.5公里,面积约49平方公里。主峰风后岭海拔高度为793米;陉山属伏牛山系嵩山余
脉,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主峰海拔329.7米。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宽约1.5公里,
长约2.5公里,境内面积约2平方公里。泰山系五指岭山余脉,位于新郑市区西南22公里。
呈东西走向,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12.1米。
新郑市的北部及西北部为丘陵地区。新郑市的东部基本以京广线铁路为界,以东为冲积平
原。
主要河流、水系、水利工程:新郑市水资源总量13866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36 立方米,境内有双洎河(古洧水)、黄水河(古溱水)、溪水河、梅河、莲河、暖泉河、高 路河等14条河流,河道总长度223.82千米,除溟水河属颍河水系外,其余河流均属贾鲁 河支流。现有在册水库24座,其中2座中型水库,22座小型水库,总库容7061.46万立
方米,控制流域面积为400.73平方公里,塘坝1 18处,控制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拦河
闸6处,控制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 气候:新郑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半年受冬季风控制,多刮北风,夏半年受
夏季风控制,多刮南风,全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冷暖适中,四季分明。春暖、夏热、
秋爽、冬寒。年平均气温14.412,极端最高气温为42.512,极端最低气温为-17.912。年
均日照时数为21 14.2小时。1971’2000年中平均降水量为676.I毫米。年均霜期为152天。
3.5.7.3产业龙头优势 新郑是红枣的故乡,已有8000年的红枣栽培历史,主栽品种新郑灰枣更是国家级的 优良品种,无论是其适应性还是枣果品质均居全国同类红枣之首。具有高于其它枣产品的
营养含量和防癌抗癌的超级保健功能。河南奥星实业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红枣之品品种最 多、规模最大、辐射带动最广的红枣加工企业。2000年以来先后开发了“好想你”品牌红
枣粉、红枣干、红枣片、红枣醋饮、枣开心、枣博士等十几个系列,一百八十多个新产品。 产品在全国五十六个城市开设加盟连锁店达三百一十多家,销售量占全国红枣市场的30 %,并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红枣一万多公斤,
成为世界上红枣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枣业集团。
3.6新郑枣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3.6.1枣业整体生产水平较低,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新郑红枣普遍存在果个小、色泽差、含糖量和其它营养成分含量下降等问题。
新郑红枣80年代干枣价格10--12元/公斤,最高价在20—40元/公斤,而现在每公斤价
格在5—8元之间,这充分说明优质枣的比例确实太小。新疆六七十年代从新郑引种的灰枣、 鸡心枣,受惠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品质已远远超过新郑原产地枣。我们注册原产地 商标和原产地标记的目的在于防止其他劣质枣冒充新郑枣,而现在情况不同,新郑人吃枣、 送枣都用新疆的灰枣,市区销售新疆大枣的广告牌子随处可见,甚至一些商贩将新郑枣混
在新疆枣里出售,谋取不义之财,新郑枣名牌地位明显在下降。据调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枣农单纯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滥施激素造成果个变小,滥施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采
收过早造成成熟度低,制干方法不科学,造成营养损失严重,物理指标也开始下降,失去
了新郑红枣原有的特点。
3.6.2枣产品深加工水平不高,产业链不尽科学 一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枣加工企业大多人才匮乏,科研基础薄弱,开发新产品的 能力不足,大部分加工企业没有自己的加工实验室。科研人员多为半路出家,素质差,凭 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缺乏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大多数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小而全和低档 次重复现象严重,企业从小集团利益考虑的多,从地方区域经济考虑得较少。对眼前市场 和效益看得,对长远市场和效益看得轻。致使枣加工品档次低,小而全加工结构普遍,各
企业产品大同小异,。你有、我有、他也有”。企业间相互竞争,将质压价,搞不正当竞争,
没有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枣产品。 二是品牌创立和保护意识不足,我市虽然有枣加工企业280余家,但大多加工企业 有名无品,有品无牌,产品注册的并不多,就连河南奥星实业有限公司知名的“好像你”
品牌就被中牟的一家加工企业抢先注册,现在还在打着品牌官司,更何况其他作坊式加工 企业呢。另外,部分枣加工企业和枣贩购买价廉质差的山西、陕西枣冒充新郑早用于加工 和销售,坑骗消费者,损害新郑枣的声誉。
35
三是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枣果采后商品化处理仍采用传统的技术,能突出枣
果特色营养的高新技术几乎没有,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传统的枣产品亟待更新。蜜饯类 多高糖制品,不符合现代人膳食要求;焦枣类烘炕时枣营养严重破坏,不符合现代人对高 营养食品的追求;红枣中一些高营养、高药用价值的有效成分提取还没涉入;鲜枣周年供
应技术还不过关,据人们要求周年供应差距甚远。 3.6.3红枣基地建设比较滞后,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针对红枣基地建设发展比较缓慢,一方面的有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机制 的问题和枣树自身生长特点的问题。红枣作为新郑市传统的特色产业,具有非常宝贵的历 史文化积淀,同时也是一项拥有巨大市场空间的富民产业,但是尽管各级政府给予了大力 扶持,但基地扩展仍很慢,农民认识不到位,加之枣树从栽植到结果时间较长,土地频繁 调整,使新发展基地毁坏也很严重。 3.6.4市场机制不健全,流通环节不通畅 一是市场不规范,没有大型的红枣交易专业市场,马路市场较多,市场秩序混乱, 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现象严重,竞争无序。二是大枣销售没有统一组织,统一品牌,多是各 自为战,各经营企业或经纪人谁唱谁的调,谁吹谁的号,有的甚至互相拆台,结果是乱了 市场,砸了牌子,倒了台子。三是大枣销售渠道不畅,多由枣农卖给枣贩,枣贩再卖给经 纪人,经纪人再卖给客商或企业,销售渠道窄,网络不健全,缺乏一直高效有序的销售队
伍,缺乏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
3.6.5新品牌开发力度不够 在新品种新品牌的开发和创立上,新郑要远远落后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几个 产枣大省。这些省区非常善于炒作品牌,如山东近几年推出的雪城冬枣、武传枝雪枣、沾 化冬枣,红极一时,其中雪城冬枣荫果肉中含有木栓组织而不堪食用,苗子却曾卖到15—20
元/株,鲜枣也卖到10-20元/公斤。河北重点宣传的是三倍体赞皇大枣、黄华冬枣、山西
重点炒作梨枣,前几年育苗户大发其财,但现在因缩果病难解决而身价大跌。我省桐柏县
将大王枣也吵得沸沸扬扬。周口地区西华县枣苗全都购自新郑,却打出“试问天下红枣,
唯有西华田口最好”的牌子。陕西柳林、清涧等地,竟然在中央电视台多次宣传其柳林红 枣和清涧滩枣,尽管此广告式扶贫广告,不收费,却可看出朴素、淳厚的陕西人对创立品
牌的重视程度。而我们新郑却始终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陈旧 观念,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很少在省以上媒体上宣传新郑红枣。
3.7新郑枣业发展战略及措施
3.7.1坚强政府宏观调控,制定枣业发展战略
健康持续的发展红枣产业,就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合理规划。各级政府要重视和
支持红枣产业的发展,就应该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当地的资源优势和 区位优势,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根据规划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实
施产业化经营,通过宏观高控,积极引导枣农改进管理技术,制定鼓励规模经营的优惠政 策,给予红枣产业倾斜政策,扶持枣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红枣产业大发展。认真贯彻农 业法律、法规,加强法制管理,强化执法意识,消除地区封锁,不正当竞争,打击假冒伪 劣产品,确保有序竞争。建立健全红枣及其加工制品质量标准监督检测体系,结合和地的
实际情况,出台质量标准。
发展规划上,首先要确保基地面积。当前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红枣这个产业是 破坏与保护并存的,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确保新郑红枣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并向县 外、省外延伸;其次是种质资源保护,新郑灰枣、鸡心枣是在独特的地域上幸存下来的独 特品种,要在保护现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不断选育出新的品种资源,使新郑红枣的品种资
源达到20个以上,形成药用、干制、鲜食等不同品种系列,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其三
是注重品牌开发,大力宣传,使新郑红枣成为世界知名、大众消费的高品位的保健食品; 其四是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研究红枣产品高科技含量
的深加工技术,使新郑红枣深加工转化率达80%以上,产品附加值提高3倍以上。
3.7.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红枣产业加工龙头企业在红枣产业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
消费市场。建设好红枣产业龙头,对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市场决定企业命运,企业决定枣业的命运。枣业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产业化经营是促进红枣产业加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扩大红枣产
业生产规模。培育红枣产业龙头,是推进产业化的关键,是对分散的农户进行有效组织的 最好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红枣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生产基地为依托,实行 产加销一体化,建立健全利益机制,充分调动枣农和红枣产业加工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市 场连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有机联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辐射面,使
红枣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 完善红枣产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突破旧的计划管理体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流转机 制,建立起全新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新的经营管理机制,打破原有的生产、加工、销售多头管理、行业分割管理 体制,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一体化经营的管理体制。促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科
技服务组织形成联合体,进行产业化综合开发。
二是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共同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各种经
济手段,真正把生产基地和农户当作“第一车间”来扶持:提高枣农的组织化程度,通过
建立合作社、协会等,提高枣农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入股、
合作等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有了龙头的带动,农户按照合同要求将原料出售给龙头企
业,不必承担直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打交道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龙头企业可以免除原料 来源不稳定的后顾之忧,以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来安排红枣的
37
加工、销售等其他环节。红枣产业加工企业和枣农应形成利益共同体,避免因市场波动给 双方造成损失。坚决制止企业单方面改变收购标准、压低枣价等“伤农”现象。 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随着红枣产业的形成和跨区域、跨部门 发展,客观上要求对土地政策进行创新,建立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土地使用者 在使用期内以转包和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流转,对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用地给予优惠,
使农户、基地、经营者和龙头企业有更大的土地经营规模和空间,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3.7.3,加速红枣新品种选育,加强红枣基地建设、加快枣业科技进步
高产优质红枣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发展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因此要加快建 设红枣新品种选育中心,加速优质红枣品种选育速度,增加红枣品种类型,适应不同市场 需求。
原料生产是枣业增长之本,基地建设是保障原料供应和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要搞好基 地建设规划,保障供应。要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红枣种植示范区、示范村、示范乡,
这样既能保障枣农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原料,为当地政府提供部
分税收来源。在发展模式上,要推行集约经营,要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自办现代化、规模 化生产和加工基地,鼓励龙头企业拿出部分资金扶持农户,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推广科
学种植方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进枣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枣业能够持 续高速增长的源泉之一。加快枣产业发展,关键要推进大规技术进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使其适应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先进适用技术的要求,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第一要提高枣 产业生产水平。第二要提高枣制品质量和附加值,发展枣产品深加工技术,延长枣产业生 产链条。第三要加快培养专业人才。依靠河南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实力,采用请进来、
送出去的办法对科技人员通过讲座、培训、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其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新
形势下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广枣农通过举办
学习班、发放科普资料等方式来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及产品的科技含量。
3.7.4积极引导消费,努力开拓市场 枣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发消费市场。加强枣和枣制品的营养知识宣传和市场营销,做好
消费引导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枣的营养成份和食用枣的好处,实施名牌战略和绿色品 牌、拉动枣业的生产、加工和消费。要顺应人们对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方便化、个 性化的特点,形成品牌优势,在“新、优、特”上作文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研制
营养丰富、口味齐全的加工产品,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企业必须
以市场为导向调战略,市场比金钱更重要,再好的产品找不到市场便没有价值。探索开发 潜在市场,开拓潜力巨大的学生市场和国际市场。
我国农村有9亿多人口,农村人均每日膳食结构中摄取的优质蛋白质(源自动物和大 豆)只占摄入量的19.79,还不到城市人群摄入量的t/2。大多农村至今还是枣消费的空白
38
区,市场的潜力很大。随着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民购买力的增长,以及宣传教育的 普及,农村吃枣的人会逐渐多起来。开拓农村枣类消费市场,需要紧紧抓住几个环节:(1) 要有适销对路的产品。一般一说,农村对中、低档枣制品的需求比重会更大一些。(2)延 伸营销网络,为农村消费者提供方便。(3)就近利用当地枣资源加工,就近销售。(4)送 枣科普知识下乡,培养农民消费习惯。应按国际标准改进加工技术和工艺,严把原料枣生
产关,生产质量一流的国际市上有竞争力的优质枣品。
3.7.5围绕绿色枣业生产,建立枣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确保绿色安全
要大力推广枣高产新技术,不断提高枣生产水平.我省枣单产较低,要依靠科技进步,
不断提高生产水平。推广抗病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实施无毒、无污染管理规程;积极
发展“绿色生产”,从而实现枣产品的绿色、无公害生产。 加强枣制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监督作用,加强对枣制品质量的检测和检验工作,保护
高质量、高品位的名牌产品,防止假冒伪劣枣制品混进市场。
原料枣质量直接关第到枣品加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市场竞争能力和广大消费者的健 康,要提高枣原料质量,加强对原料枣及制品的质量检查,切实加强枣基地建设工作。要
为枣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优质服务,提高广大枣农的科学管理水平,保证枣品质量。
3.7.6加大对枣业的投入,提高发展后劲 枣业作为优先发展或突出发展的产业,一定要在资金投入上加以倾斜.鼓励多元化
投资兴办枣业。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基础理论研究、新品种的培育和和推广、新产品技术 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基础设施的改施善、技术培训,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地
方各级政府应当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和外商投资到我省兴办
枣业加工业或其他相关产业。其次,国家银行在政策性及商业贷款方面予扶持,加大信贷 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户发展枣业,根据“自愿联户、定额借贷、 政府贴息”的原则,推广联保贷款,解决农户发展枣业资金难的“瓶颈”问题。再次,采
取国家投入一部分,枣农和企业自筹一部分的方式建立枣业风险基金。这样能在一定程度 上防范市场风险,当枣供过于求,枣价下跌时,用基金来弥补生产者损失,促进枣业健康、
快速发展,防止枣业发展的大起大落。
3.7.7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网络,促进枣业健康发展
枣业协会是连接政付部门、企业和社会多层面的桥梁,在促进我省枣业振兴中发挥积
极的作用.枣业产业化经营愈发展,行业协会愈要为企业服好务,为政府当好参谋,及时 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反映问题,献计献策.大力发展各级枣业协会组织,开展经常性的
市场调查,了解区内外和国内、国际枣业生产成本、规模经营、产销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 变化趋势等,为政府当好参谋,掌握行业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分析研究枣业发展动态及存 在的问题,制定发展对策,为政府部门指导枣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就要从建立和完 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要尽快健全和完善以市级服务为中心、乡镇服务为骨干,村级服
39
务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枣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成份、多层次、多 功能、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保证技术服务有机构、有人员、有设备、 有经费,切实做到稳定和充实畜牧业科技队伍,增强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技术,为广大枣 农提供系列化、网络化服务。增加资金支持,多方开辟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发 挥行业服务作用和科技优势,收集、掌握有关资料、数据,为枣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协
调枣业发展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技术推广, 提高枣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
3.7.8加大对新郑枣资源的保护,加强对新郑红枣的品牌保护
品质提高问题是新郑红枣产业的重中之重,是决定新郑红枣名牌地位能否保住、甚 至新郑红枣产业能否保住的关键问题。因为新郑红枣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品质的优势。各级
领导、乃至广大枣农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大优良品系的选育和推广力度,增施有机肥,
减少化肥用量,逐步减少直至杜绝使用激素。 新郑红枣既是一项产业,又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新郑红枣不仅以其独特的
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享誉海内外,而且还有其古老的文化积淀,可以说它是中华文 明史的见证者,在发展中,我们不但要保护其产品的市场品牌地位,更要注重保护其文化 品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郑红枣品牌的永续利用,才能确保它与中华民族一样源
源流长; 3.7.9加强对新郑红枣的文化、旅游开发,拓展新的增收渠道 枣文化是我市的一项优势,开发好利用好将非常有利于我市红枣产业的发展。保护
枣文化,主要应以保护古枣树为主,近十几年我市枣区的古枣树数目减少迅速,保护一株 古枣树,就是保存一件珍贵古老的历史文物,就是保护一座优良种源基因库,也是保护一 种人文和自然景观,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祖先留给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古枣树被称为“活文物”、“活化石”,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 文资源,是新郑市枣文化的标志;从经济角度来看,古枣树是我市绿化和旅游的重要资源,
也是枣农的“摇钱树”,对发展旅游经济和振兴当地财政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古枣
树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
开发枣文化,建设枣文化陈列室,如奥星公司建立的枣文化博览中心,丰富枣乡风情 游的内容;建立枣文化游览园,如古枣园每年在枣收获季节向游客开放,吸引了不少外的 游客,甚至还有外国人,像这样的园子在孟庄应该多建立几个,不但能增加当地枣农的收 入,而且促进了枣文化的传播。开发枣文化产品、如挂历、台历、扑克牌、明信片等,作
为具有新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3.8全国知名品牌“好想你”创立案例分析
3.8.1企业运营情况 河南好想你枣业发展有限公司(原河南省新郑奥星实业有限公司),位于中国红枣基
地河南省新郑机场工业区好想你大道6号,占地面积:1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 平方米。2001年投资600万元兴建红枣科技示范园,占地300亩,公司拥有资产8836万
元,现有员工1328人,各类技术人员136人。是集红枣系列产品加工、红枣科技示范种植、
冷藏保鲜、型砂、铸造砂加工、出口贸易为一体机的综合公司。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不断发展,公司已有红枣加工厂、红枣醋酿造厂、红枣科技园、 万吨冷库、孟庄型砂厂、内蒙古型砂厂、郑州销售分公司等八个实体。产品销往全国二十
多个省市及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通过IS0900h 2000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已成为全省红枣加工的龙头企业,被河南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注册为 出口食品加工企业,先后命名为河南省优质产品、河南省食品工业第一品牌,并获得全国
发明外观设计专利20多种,其中好想你枣片获“世界之星”国际包装大奖。是新郑市的 A从级信用企业。 科学消费、关爱健康、诚实、高品质、富有增值、新奇的产品和用心服务,扎实的根 基,是公司多年来不断发展取得增长的主因。“变者就是胜者”个性鲜明的公司策略使红 枣系列产品具有独特性,有计划地把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公司成立初期,以“乐品”为主导产品的鸡心人参枣,去核鸡心枣,走向市场。“赢
者就是变者”,不断更新产品结构,注册“奥健”商标,使香酥系列产品与消费者见面。
开发研制生产的好想你枣片、香枣、枣生果、红枣粉、红枣神茶、新郑红酒等产品的知名 度,日新提高,这些产品通过公司长期建立起来了完善网络,由海外进出口商和国内的代
理商、批发商、经销商、超级市场和零售商奉献给广大消费者。 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诚信、认真、积极,以科技创新、开发新品、追求持续发展,满 足顾需求为方针。给客户提供最优良的产品质量和服务,给合作者紧密的配合,以提高产 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董事长石聚彬先生,诚邀各界有志之士,携手合作,共铸新的辉煌
3.8.2品牌创立之路 公司成立伊始,就注重以品牌为导向,以品质为支撑,大兴品牌建设工程,先后出 资近千万元,利用各种广告媒体弘扬枣文化,使好想你品牌在中原家喻户晓,并走向全国, 新郑奥星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开办以好想你为主题的晚会、文化节、风情游等, 高调参与全国及国际性的农展会、博览会、交易会等各种商贸节会,大拓展了好想你产品
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其社会形象和知名度,使好想你成为中国林业十大品牌,河南省优质
产品、河南省十大最亲民品牌,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知名商标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为保证产品质量,公司严把原材料购进和产品生产、运输、贮运、销售等环节,确 保好想你产品的安全卫生。在新郑港区好想你大道上,公司占地近200亩,投资上亿元,
新建三万平方米的红枣工程技术中心,三千平方米的红枣文化博览中心、两千平方米的现
代化生产线9条、六千吨冷库、三万平方米的古枣文化休闲区等近二十个项目,每年可消 耗红枣21000吨,产值两亿元,同时,实行产、加销一条龙发展之路,创立好想你连锁经
41
营品牌,在全国设立好想你枣品连锁专卖店360多家,真正成为全国红枣行业规模最大、
档次最高、品牌最全的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好想你真正成了河南的品牌 3.8.3“好想你一品牌成功的启示 “好想你”品牌成功的经营之道一。贵在经营自我,赢者就是变者’’。
经营之道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当代环境中尤为重要,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不断创
新、不断变革的时代,任何传统的定式都为每个竞争者所熟识,只有采取灵活的思维方式, 不断更换招数,才能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竞争优势,进而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
颖而出。
。好想你”品牌能够在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红枣加工企业的龙头,所依靠
的正是其不同于其他企业经营中的灵活性一不断审视周围的经营环境,并反思如何才能做
得与众不同。周围的环境包括竞争对手的活动,顾客需求的变化,市场的变化,行业的走 势,这些环境的变化都会带来新的机遇。 当然,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因素非常多,其中包括营造一个适宜的内部环境、引进 和消化外部先进的管理方法等等。只有持之以恒,持续经营,才是胜者。 在好想你公司,提倡营造一个富于灵活性的内部工作环境。富于灵活性,才能够有 活力。鼓励创新意识,鼓励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手中的工作。这与僵化教条的规章制 度格格不入。企业内部环境中被植入了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企业经营之道的时时翻新,
是有意义的。 “好想你”树立开放的学习态度,不断尝试新的行事方式。现在,十分流行学习型
组织,也许这正是为了适应不断变革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才能够不断实现创新。 在奥星公司,每一个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都被要求熟悉外界环境,能及时发现外界的商 业机会。这件事做好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就跳跃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通常情况下,一个
公司对于管理人员往往只要求熟悉自己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文化。 在奥星好想你公司,定期举办跨部门脑力激荡会议,针对一个个职能部门的流程进
行创新改造并开始试行,还定期地进行职位轮换,固定的职能部门设计和流程只能够使人 们机械的适应工作,不是主动地探索新的方法,跨部门的脑力激荡会议,正是采用不同的
思维来思考现有工作方法的好途径。
’
另外,还引进外部经营管理才智,不断为企业补充新鲜的思想。引进外部管理才智 包括外聘管理顾问、招聘新的管理人员,也包括鼓励企业内部适度的员工流动率。企业内 部适度的员工流动率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新鲜的空气。
正是在“变者就是胜者”,“赢者就是变者”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好想你一红枣二十 余系列,二百多个产品都是在“变”的理念中奥星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产品通过公司 长期建立起来的完善网络,由海外进出口商和国内的代理商、批发商、经销商、超级市场 和零售商奉献给广大消费者,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42
4结束语
中国加入WTO、国家中西部崛起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给红枣产业发展带来了千载 难逢的历史机遇,红枣产业发展将作为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增加农民收入、
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发展红枣产业的必要性。改革
开放二十多年来,河南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类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产品加工企 业初具规模。河南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省区之一,拥有全国大面积的可耕地,劳动力资
源丰富,且成本较低,具有发展红枣产业的优势。从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来分析, 得出发展红枣产业具有可行性。本论文针对新郑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新郑的具 体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发展红枣产业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即: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因为龙 头企业一头连着原料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市场。应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为中心,加强基地
建设和市场开拓;同时,还要依靠科技、资金投入和完善的服务来营造公平竞争、积极向 上的市场环境和氛围,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红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快
速发展。
43
参考文献
1.泰勒尔(法).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国风.现实中的经济学.新华出版社2004,
3.方齐云.国际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吴一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5.陈贻金主编.中国枣树丛书(1-3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6.李连昌主编.中国枣的保鲜贮藏与加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7.曲泽州,王永蕙主编.中国果树志.枣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8.王锦文主编.枣优质高效栽培新技术.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 9.高新一,马元中,李占林.枣树高产栽培新技术.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
10.王慕同.枣的保健功能与药用便方.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11.彭士琪.枣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2.王斌.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枣推广新品种图谱.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3.王立新.枣优良品种与现代栽培.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4.刘月楼,李占林.新郑大枣营销手册.新郑市大枣产业指挥部印.2002. 15。刘孟军主编。枣优质生产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6.宋宏伟主编.优质高档枣生产技术.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3.
17.周沛云,姜玉华主编.中华枣文化大观.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8.刘孟军,代丽.2l世纪中国枣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干果研究进展.2001
(2).Pll一14
19.周沛云,刘晓红,申伟杰.我国枣树研究文献现状及发展动态.干果研究进展.2001
(2).P292
20.王葳.我国枣树研究述评.经济林研究.1992(10).P52—55 21.陈贻金.新郑枣的现状及前景展望.河南科技.1998(8).P8—9 22.吴燕民,吴燕祥.甘肃地方枣优质品种.甘肃农业科技.1989(7).P18—20 23.李丰,祁伟.枣树优良品种选育.宁夏农林科技.1999(5).P46—48 24.石启龙,赵亚.枣在我国加工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粮油加工与食品机 械,2002(8).P30—32 25.王东健,陈继武.新疆北部地区引枣成功.林业科技通讯.1999(7):23—25 26.张振军.适宜阿克苏地区栽培的优良枣品种.新疆林业.1998(5:10 27.樊保国.枣果的功能因子与保健食品的研究进展.食品科学,2005,26(9):87"-591. 28.周琳,宋宏伟.河南省枣树种质资源及主要优良品种介绍.干果研究进展.2001(2):
110-112
29.刘振华,高书岐.枣的综合开发研究.农牧产品开发.1996(12):15—16
30.周沛云,苏彩霞,谷宗琦.我国红枣产业储藏保鲜和加工的现状和前景.干果研究进展
2001(2):288—291
31.张振福,高新蕾.大枣加工存在问题及技术对策探讨.武汉食品工业学院学报1999(1):
23—26
32.王永惠,刘孟军.鲜枣的贮藏研究概述.果树科学1992(9):234-238
33.王春生,李建华.枣贮藏保鲜研究综述.中国果菜1999(3):7-8. 34.张新波,冯京华.红枣保鲜贮藏系列化技术研究.山西林业科技1999(3):19-25 35.刘翠峰.枣果的采收和保鲜贮藏.陕西农业1999(10):
18
36.张铎.开展枣果贮藏保鲜促进枣树生产发展.天津农业科学1993(2).:45-49
37.胡光明,杨振营.沧州小枣产业化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河北果树1998(2):24-25
38.高德明.天津市金丝小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天津农林科技1997(2):21-23 39.韩建民.挖掘原枣潜在效益促进晋枣持续发展.山西农经1999(1):47-50 40.戴学东,胡维民.利用山杏山枣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探讨.河北农业科学1998(3):
43—44
41-刘振华,高书岐.枣的综合开发研究.农牧产品开发1996(12):15-16
42.秦宜福.淮南枣树生产的调查.安徽林业科技1993(1):32-33 43.刘志勇,孙文奇.新郑枣产量、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河南科技1997(3):8-9
44.张志善,杨家洪等.陕西省枣树科研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经济林研究1999(2):191—196
45.赵玲爱.陕西黄河沿岸发展红枣产业是生态经济建设的现实选择.干果研究进展1999
(1):61-65
46.陈贻金.红枣营养成份分析.林业科技通讯199 1(3):25-27
47.王海.浅述我国的晚熟枣资源.烟台果树2001(1):11-12
48.王长柱,高京草.陕西省枣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干果研究进展2001(2):32—34 49.周广芳,高丽.山东省冬枣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干果研究进展2001(2):
35—37
50.张春素,刘新云,代丽.石家庄市大枣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的探讨.干果研究进展2001
(2):38-40
51.朱贵,陶兴海,徐联丰.依据资源优势发展我国枣业特产经济.干果研究进展(2):44—51 52.刘孟军.枣属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园艺学报1999(5):302-308 53.王春生,李建华等.鲜枣采后生理及贮藏研究进展.山西农业科学2000,28(3):75-79
54.彭士琪,续九如,刘孟军等.枣树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干果研究进展2003(3):6-8
55.周沛云.浅谈枣文化与枣文化经营.干果研究进展2003(3):35—38
56.周沛云,李占林.大枣产业化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干果研究进展2003(3):322-326 57.李占林,周沛云,荆自忠等.新郑红枣发展战略初探.干果研究进展2003(3):327—330
45
58.周沛云,刘志勇.新郑枣区枣树科研工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干果研究进展2003(3):
33 1——334
59.马元中,王强,岳民森等.浅谈新疆枣产业发展状况.干果研究进展2007(5):39—41
STUDY
oN
INDUSTRY
J17JrI mE
DEVELoPMENT
oF
XINZHENG
Supervisor:Prof.Zhang Dongping
Master
ABSTRACT:Jujube
it is
Candidate:Zhao Xusheng
is greatly adaptable
great
and of high
yield,
cultivated and
managed easily,and is of
becoming
a
new hot fruit tree these years
structur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For these reasons, and is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urrent rural
industrial
adjustment.Xin and
Zheng
iujUbe
SO
is very
famous,and
a
ceI'taiil scale systemic
industrial system
has taken initial shape.But there hash’t been exploitation
no
report
about its production
far.The Xin Zheng
government is rapidly developing jujube production and benefits the peasants a lot. nle iujube produ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leading industry.Th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tO fmd ou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nlis
Zheng
jujube especially Xill and countermeasures.A case was jujube,its advantage,existing problems
offered for Xin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duction situation of the
made
Zheng
about
Haoxiangni corporation,and theoretical basis Was iuiube development in future.
Key words:jujube;industry;development;research
47
《新郑红枣产业发展研究》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engzhou.yuduxx.com/xinzheng/12505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