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08:30 我要投稿
在郑州有这样一个社区志愿服务群体,他们由老职工、老农民、老工人、老干部、老教师组成,简称“五老”。凭借着“文化兴家园”的理念,这支平均年龄65岁的队伍利用各自所长,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余热。
近日,记者走进二七区大学路街道的康桥华城社区,探访“五老”文化兴家园的故事。
邻里互帮互助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月11日中午,12岁的王智召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不过他敲响的却是邻居家的大门。60岁的乔鲜听到敲门声,笑盈盈地把王智召迎进门后便转身走进厨房,把老伴刚做好的饭菜端上桌,王智召搀扶着乔鲜坐下一起用餐。这温馨的日常,像极了一家人的生活。
面对记者的疑问,王智召笑着说,自己是来蹭饭的。家住对门,父母偶尔不在家,就到邻居家吃饭。
王智召父亲王杰说,他们是2008年搬到康桥华城社区的,和对门邻居家时间差不多。从那时起,两家就相处得很友好。“他经常买些时令的蔬菜水果送来,平时买东西也是见面分一半,可好了。”提起这个邻居,乔鲜也是满口夸赞。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种现象在康桥华城社区早已屡见不鲜。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理念早已扎根在社区每户居民的心底。
热衷志愿服务 “五老”发挥余热
在市档案馆,有一份档案和马金凤等名人档案一起被名人档案库永久收藏。它的主人却是一位普通市民——一名热心公益的67岁老人周慧玲。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专家团队成员、河南省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郑州市“五老”报告团副团长、郑州市教育局关工委关爱专家团团长……尽管她有多个头衔,但康桥华城的居民们最熟悉的她,却是个有家国情怀的志愿者。
周慧玲在退休前一直从事教育事业,教书育人40年,2003年退居二线后,闲不住的她致力于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区里的小孩子遇到打架闹别扭、玩滑板碰人等状况,常常请周奶奶帮忙到家里“说情”。
在康桥社区,和周慧玲一样热衷志愿服务的“五老”人员有130多人。
今年69岁的宋玉莲是文艺队队长,也是独居老人。每天上午,她到康桥学堂和大家一起唱唱跳跳,下午自己在家学弹琴、葫芦丝、二胡等,学会了再教给社区其他学员。
从2009年起,社区兴办了“康桥学堂”,组建了由上百位老同志参加的10支社区建设志愿者队伍,提出了“文化兴家园,共修上善之德,共建书香之家,共育龙族传人,把康桥华城社区建成现代都市中精神文化的华美之城”的社区教育目标。经过8年的努力,康桥华城社区成为郑州市社区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
2009年,“文化兴家园”的社区教育目标确立后,社区充分发挥“五老”觉悟高、阅历深、乐奉献的优势,在“康桥学堂”里,老同志们发挥专长,开设了中华文化、家庭教育、心理健康、书法、国际形势、文明礼仪、养生保健、声乐舞蹈、朗诵艺术、模特表演、葫芦丝、空竹等课程,义务为大家授课。在日常生活中,“五老”志愿者人人做榜样,个个是老师。
2012年,全市首个社区关爱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落户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俊说,社区能赢得这份信任,离不开周慧玲和社区志愿者团队的辛勤付出和鼎力支持。
薪火相传 志愿服务之花遍地开
除了做优秀的长辈,给小区里的孩子们树立好榜样,志愿者们还积极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
2013年,社区10号楼的盲人小姑娘王艺文在青少年宫举办音乐会,文艺队的志愿者积极支持,连夜编排舞蹈为她伴舞。
王军毅曾在小区做保安,18岁那年的生日,是社区志愿者陪他过的,每个人上台给他一个拥抱和鼓励,让这个缺少家庭温暖的大男孩儿深受感动。两年后,他在周慧玲的鼓励下继续求学,毕业工作后,他还经常回社区看望志愿者们。
独居的韩大姐骨折了,同一楼栋的史文芳、周金业夫妇连续3个月为她买菜、做饭,整理房间;70岁的朱洪德义务管理棋牌室,负责打扫卫生、开门锁门,365天尽职尽责;80岁的杨洪新在社区组建太极柔力球队、建起书法室;王敬超每周五为居民义务理发……逢年过节,大家都会给空巢老人和物业服务人员送温暖,端午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冬至包饺子,腊八聚在一起熬粥。
如今,社区邻里间已经形成了“困难有人助,病了有人望,喜事有人贺,白事都到场”的风尚。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品牌叫响全国
有交往才有交流,有交流才有交融。
“2008年,刚建成的康桥华城是大学路上数一数二的好小区,楼房高档、绿化美丽,可高空抛物、随地乱扔垃圾、未清理的宠物粪便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特别希望我们的家是一个温馨的地方,希望我们康桥是一个新的精神文化村落。”说起初衷,社区志愿服务队发起人周慧玲如是说。
“康桥志愿者工作法”的核心是10个要素:一个倡导者与一个智囊团;一个思想交汇的平台和开展各项活动的场所——康桥学堂;一个理念——进了康桥门,都是康桥人;一个梦想——文化兴家园;一群带头人——各文化建设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一个雷锋团队——10个志愿服务队;一个好当家——康桥华城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一个好管家——河南太平世家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华城服务中心;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修善、行善、劝善、道善;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支持系统。
通过多年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居民已经从“同在屋檐下,相见不言语”的陌生人发展成了情系一处、心连一起的亲人:8年来,康桥华城社区和志愿服务队共同新建“康桥学堂”、打造社区一家亲的鱼水工程、邻里情的民亲工程,让居民们实现交往、交流、交融。
周慧玲和雷锋团队的工作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关注。2016年,在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委联合举办的“四个一百”评比活动中,康桥华城社区获得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称号。
“通过文化兴家园志愿服务探索出一条文化养老、精神养老、健康养老、科学养老、奉献养老的居家养老新模式,通过文化服务、文化建设、群众自治,走出一条实现社区公共文化管理的社会管理新途径。”这是周慧玲的梦想,也是康桥居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文化兴家园 打造社区教育样板 ——记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康桥华城社区》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engzhou.yuduxx.com/erqi/69682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