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21 08:47 我要投稿
“成立艺术团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让更多有才艺的残疾人用歌声和舞蹈证明自己的价值。”家住郑州的残疾人张岚今年57岁了,她拄着双拐,为“兰花草”艺术团奔波了2年多。
她和身边的残疾人都很想知道,圆一个艺术梦,路还有多远?
生命因自信有了精彩
张岚9个月时因患病导致下肢重残,可她始终不愿意向命运低头,50多年来一直拄着双拐工作、生活,坚强而乐观。退休后她注意到,一些很有才艺的残疾人经常在路边卖唱,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有一个舞台,让我们展示自己,意义可能完全不同。
张岚以前唱歌获过奖,经常受邀参加演出。凭着热情和经验,她组织了26名成员,2012年10月在郑州成立了“兰花草残疾人艺术团”,成员们有的擅长独唱,有的擅长拉二胡、唱豫剧或是跳手语舞,他们相互鼓励,自编自演节目。
“为了共同的爱好,我们走到了一起,就算训练条件再艰苦,我们也会彼此鼓劲,证明自己。”
每天清晨,只要天气许可,他们就乘着助力车,从四面八方来到郑州市碧沙岗公园,练习唱歌、弹奏乐器或是手语舞。
2012年12月3日,世界助残日,“兰花草”艺术团第一次走上了舞台,在河南工业大学新校区多功能报告厅,为观众奉献了一台主题为“生命因我而精彩”的特别演出。这次公益演出大获成功,省内十几家媒体予以报道。
从这次演出之后,26名残疾人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
47岁的张志霞演出当晚彻夜难眠,舞台的兴奋感让她仿佛变了个人,她有了自信,不再封闭自己,走出家门,有了更多的社交活动。
40多岁的刘女士流着泪说,她下肢残疾又患上了抑郁症,经常两三个月不出家门,夫妻感情也日渐疏远。舞台演出给了她生命的光彩,她变得越来越自信,也一天天快乐起来,生活由“阴”转“晴”,今年2月,她和离异的丈夫复婚了。
心态变了,人生随之改变,残疾人之间的相处,没有歧视,没有压力,彼此关爱,这一切都让他们感受到莫大的喜悦。
2013年7月,在郑州市政协委员牛雷莉的帮助下,“兰花草”艺术团成为河南省第一家残疾人合唱团,2013年12月在郑州市第七届残疾人文艺汇演比赛中,艺术团一举夺得团体第一名。
排练演出困难重重
团员们坚持要保证公益演出的质量,并非易事。
想要提高声乐水平,学习培训专业课必不可少。郑州市二七区文化馆每年花五六万元为艺术团聘请著名的声乐老师,让他们受益匪浅。
没有音箱,没有专业设备,没有训练场地,排练都成了问题。艺术团成员在郑州市居住得很分散,行动不便,需要轮椅或是拐杖。张冬琴说,有一家KTV离他们比较近,只有那里有无障碍通道,方便出入,“对我们来说,哪怕是一个小小台阶都是行动的障碍。”KTV一张包间的团购票是88元,时间长了,训练的费用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协调场地、租用统一的轮椅、租用服装,演出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们拄着双拐去一一落实。
2014年张岚被省残联提名为专职委员先进工作者,她把每年专职委员补助的1200元钱全部补贴给了艺术团。她说,有的残疾人每个月只能拿到300元的低保,让他们自己花钱,真的拿不出来。
再次公益演出时,张岚都要自己承担一些费用,两年多来,她已捉襟见肘。
为了艺术团能有个训练场地、参加专业培训、增加点儿活动经费,她拄着双拐,坐着轮椅,四处奔波,求助于各种社会团体,求助于郑州市和省残联。
郑州市残联提出,他们可以去郑州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训练。张岚很是无奈:20多个残疾人,坐着轮椅,天气好的时候,从住地到康复中心,来回一趟需要4个多小时,我们实在是没精力跑那么远去训练。
在张岚眼里,残联就是残疾人的娘家,她希望残联能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企盼各界再伸援手
郑州市目前经过民政注册的民间残疾人组织(含残疾人文艺团体)有3个,“兰花草”艺术团正在办理注册手续。
4月22日,郑州市残联组联部负责人于晓亭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兰花草”艺术团:他们用丰富的文化活动给周围很多残疾人送去了正能量。
信息渠道不畅,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再加上其他原因,这一切都限制了“兰花草”艺术团的发展壮大。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残疾人培训项目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针对类似“兰花草”艺术团的特殊情况,残联今后将适时举办残疾人文化艺术培训班,依托高等院校或聘请专业老师对他们分门别类开展培训。
于晓亭介绍,郑州市残疾人康复教育活动中心有近2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无偿提供给残疾人艺术团使用,多功能厅配备了投影仪、音箱、功放等设备,基本具备中小型残疾人艺术演出的条件,但是活动中心离市区较远。其他的社会公共服务场所,不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市残联还没有能力去整合社会资源。
按照中残联、省残联的要求,各级残联定期组织文艺比赛,所参赛的地区要负责组织选拔、排练、演出,期间的一切费用均由各级残联负责。而民间组织的残疾人文化团队的经费,是需要通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或企业的赞助或捐助,捐助资金定向用于所需的场地、服装、就餐、交通等相关项目。
残疾人的难题需要解决,残联囿于现有规定,力不从心,那谁应该来帮助他们圆一个艺术梦?
郑州大学心理学专业张教授说,残联在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该增加内容,充分引导残疾人逐步提高文化修养,为残疾人开展艺术培训,针对他们的自身特点,开设适合其身心健康的课程,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河南省社科联专家陈先生认为,完善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是让残疾人群体免除生活后顾之忧,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所在。这既需要残联的努力,也需要鼓励社会力量,让更多的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把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当作社会责任来承担。
《谁为残疾人圆一个艺术梦 》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engzhou.yuduxx.com/erqi/17615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