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14 09:25 我要投稿
“寻城市记忆?讲二七故事”二七区道德模范故事汇在黄河科技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郑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西平,郑州市文明办副主任薛土岭,郑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王巨涛,二七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卫东,二七区政府副区长唐莉军,二七区政协副主席李东亮,黄河科技学院党委书记丁松林、党委副书记赵会利、副校长杨保成等领导出席活动。参加活动的还有二七区区直各单位、各乡(镇)、街道及辖区各级文明单位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共1200余人。
此次道德模范故事汇以舞蹈歌曲、音乐快板、故事讲述、诗歌朗诵等形式鲜活地展示了二七发展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旨在传播了善行义举,赞颂高尚情操,引人向善向好,传递二七正能量最强音。
二七区“十佳法官”----司法为民展风采。二七区人民法院李卫敏、张彦鹏、毛建等“十佳法官”们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法律的尊严,奋战在法治第一线,任劳任怨,兢兢业业、默默耕耘、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严执法、听号召、解民忧、重服务”的诺言。
七旬老人崔秀荣千里还款---从未遗忘的承诺。二七区五里堡街道的崔秀荣老人72岁高龄,为了20年前对同事做出的一个承诺:帮助同事邮寄一张100元的存款单,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没有邮递到。千里奔波,终于在20年后的今天,将存折和20多年的利息共计2000多元钱送到老姐妹手中,了却夙愿,这种重情守信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河南导盲犬事业发起人关骊---送给盲人朋友“第二双眼睛”。郑州市导盲犬服务中心主任关骊,用坚持和坚韧开启了河南的导盲犬公益事业,将自费训练的四只导盲犬先后免费送给盲人使用,填补了河南省导盲犬为残疾人服务的空白。让河南的盲人朋友逐渐拥有自己的第二双“眼睛”,照亮了盲人们的世界,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诠释了人间大爱。
抗日英雄杨靖宇儿媳方绣云一家---传承英雄精神,不躺在爷爷的功劳薄上。二七区福华街街道九旬老人方绣云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儿媳妇,方绣云在丈夫37岁因病去世后,艰难地拉扯大了5个子女,为了将他们抚养成人,她没少吃苦,但是老人从未以抗日英雄后代的身份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方绣云用“要给爷爷增光添彩,不给爷爷脸上抹黑,做人第一,做事第二”为家训,教育子女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方绣云一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方绣云本人也获得郑州市“十佳母亲”称号。
郑州小伙宋扬----不离不弃,终生相依的跨国友谊。1999年,源自一次地铁站里的偶遇,时年19岁的郑州籍留学生宋扬在英国开始照顾一位瑞士籍孤寡老人汉斯。与老人相依为命,亲如父子。其间,宋扬多次带老人来中国游览和疗养。2007年宋扬学成归国工作后,毅然决定将老人接回中国赡养,自费十余万元为老人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和脊髓手术,在手术后将老人接回家中赡养并照顾老人至终老,2013年12月,按照老人的遗愿,宋扬将老人安葬在了郑州,永远留在了宋扬身边。
特教老师张玉树---用爱与责任精耕细作,铸就闪光的师魂。郑州市盲聋哑学校的张玉树老师,40余年来默默无闻坚守于平凡的特教岗位。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细心呵护盲聋哑残疾学生,激励他们做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他为一群特别的孩子们传递着希望,用爱与责任精耕细作,铸就闪光的师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蜡烛精神。
田园二七志愿服务队---让群众在高雅艺术中感受二七的深情。田园二七文化志愿服务队,在志愿服务的感召中行动,通过百场公益演出,用歌声和舞蹈,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特殊群体的心中,让民族精神以文化的载体世代传承,推动了基层文化的繁荣昌盛。
近几年,二七区坚持把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拓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来抓,涌现出了一大批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敬业奉献、见义勇为的道德模范,全区上下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热潮,使辖区居民文明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为全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强的道德支撑。
《“寻城市记忆讲二七故事”二七区道德模范故事汇精彩呈现 》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engzhou.yuduxx.com/erqi/17110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